汽车由赤峰市区出发,沿305国道,一路向东北方向行驶,约两个时辰后,海拉苏镇终于出现在记者的眼前。
赤峰市位于旗境北部、以培育“中国草原红牛”而出名的重要畜牧镇实现由“散”到“合”、由“贫”至“富”,皆因创新管理模式与加强农村基层党建相结合,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发挥明显所致。
在海拉苏镇呼日他拉村养牛场的办公室门前,记者看到一块写着“协同发展的新型养殖模式”标志牌——“小额贷款公司+龙头企业+规模养殖户(园区)……”镇书记宝金龙说,这上面从“创新融资模式”、“扶持龙头企业”、“建设养殖园”、涵盖了养牛户购牛、养牛、售牛全过程,做到“牛进园区贷款到位、牛出园区贷款收回”,村支部积极引导企业与园区、专业合作社、养殖大户订立契约关系,对订单养殖大户在市场同等价格的基础上给予适当奖励,每年向企业出售100头以上的养殖户可获得每头50元的奖励,巩固了企业与养殖户间的关系,保证了成品牛供给。
目前,翁牛特旗已建成肉牛产业园区5个,年出栏万头专业村3个,500头规模户32个,百头专业户369个,全年出栏肉牛12万余头,基本满足了加工企业的需求。
“‘小额贷款公司+龙头企业+规模养殖户(园区)’的肉牛产业发展模式,实现了一、二、三产业的无缝链接,具有现代农牧业的明显特征。它使产业发展开始由粗放饲养向集约经营转变,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变,由不稳定、忽快忽慢的发展向可持续发展转变,较好地解决了规模发展与规模投入的难题。”赤峰市委副书记宋亮话语间充满了自信。
(本报记者 郭俊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