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晚,上海东方艺术中心,著名指挥家捷杰耶夫携手俄罗斯马林斯基交响乐团,与青年钢琴家郎朗联袂献演,为上海国际艺术节落幕奏响最强音。
自10月18日开幕以来,为期33天的上海国际艺术节让这座城市处处散发迷人的艺术气息,更带来一股清新之风。46台中外精品剧目轮番上演,“原创新作”占到半数,吸引了近15万观众走进剧场饱享艺术盛宴。青年艺术家们携创意与探索走到台前,大街小巷充满“国际化”的歌舞演出,中外艺术珍品令观众流连忘返……“力争把上海国际艺术节打造成国际优秀作品的汇聚地、中国原创作品的首演地”,这是步入第14个年头的上海国际艺术节的追求。“创新”,已经成为上海国际艺术节最亮丽的一抹色彩。力推中国好戏,打造世界舞台,艺术节已经融入这座城市的血液,推动着中外文化交流、融合,也向世界展现着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和文化活力。
力推中国好戏
简约雅致又不失大气的舞美,充满戏剧性的人物设置……由上海芭蕾舞团担纲、德国编舞家帕特里克·德·巴拉编导的“上海大剧院版”现代芭蕾舞剧《简·爱》在本届艺术节上进行世界首演,让经典名著透过舞蹈语言焕发独特魅力。“《简·爱》的上演让世界见识到中国舞剧的精彩,而不是猎奇。”一位现场观众由衷地赞叹道。
实力强劲的本土原创精品占据半壁江山,成为本届艺术节参演剧目的最大亮点。充满国际化舞蹈语言又洋溢民族风情的舞剧《孔雀》、汇聚众多名家名角的京剧《赤壁》、传递“真善美”的舞剧《千手观音》、根据藏族史诗创排的舞剧《英雄格萨尔》、勾起一代人回忆的国家芭蕾舞团舞剧《红色娘子军》、平实却极具人性力量的木偶剧《桌子》……上海,已经不仅是经典一流节目的展演“码头”,更成为一个原创生发的“源头”。
上海国际艺术节艺术总监刘文国告诉记者:“力推中国好戏,为原创新作搭建展演和交易平台,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上海国际艺术节正在努力成为优秀作品的展示平台、文化贸易的推进平台,成为青年人才的孵化平台、艺术素养的培育平台。”
激荡文化活力
艺术节如何常办常新,发挥好平台和桥梁的作用?
本届上海国际艺术节首次创设“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将目光更多地投向年轻艺术家、青年学生和年轻观众,为有热情、有梦想的年轻艺术家搭建走向世界舞台的宽阔平台。
以“上海·梦”为主题,今年艺术节邀请知名艺术家组成评委会,遴选出9位青年艺术人才,进行委约创作。其中,王罛的影像戏剧《海上花2.0》以上海话为声音底色,将舞台表演和影像以不同面貌同时呈现在舞台上;赵磊的二胡肢体剧场《关雎》,创造性地将二胡演奏与现代舞巧妙融合。
7部作品涵盖舞蹈、戏剧、音乐及跨界新作,令观众耳目一新。萨尔茨堡艺术节、爱尔兰都柏林戏剧节、芬兰赫尔辛基艺术节、维也纳艺术节、英国南岸艺术中心等40多家国际一流艺术机构、知名经纪公司负责人观看了演出,多家艺术节和机构表达了合作意向。
“以艺术节不断推广和弘扬优秀文化,提高‘中国作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让年轻艺术家在艺术节舞台上成就梦想,是我们共同的期待。”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总裁王隽说。
面向世界舞台
著名作曲家谭盾的最新作品微电影史诗《女书》,20分钟的演出反响热烈,当场获得了布拉格之春艺术节、赫尔辛基艺术节和奥克兰艺术节等国外艺术节总监的演出邀请意向。
上海国际艺术节精心策划了28台剧场片段式推介演出,向国际演出同行展示中国最新原创节目。
刘文国告诉记者,上海国际艺术节致力于把艺术节演出交易会打造成为亚洲地区涵盖节目类型最多、专业性最强的综合性节目交易会。今年共有来自38个国家的260家机构、400多位中外代表前来参会。经过5天的剧目观摩与现场洽谈,当场达成交易意向118项,创下历年新高。
“这是一座一切皆有可能的城市。”法国奥赛博物馆主席居伊·科热瓦尔说。在世博会中国馆改建而成的中华艺术宫,87件奥赛博物馆馆藏精品组成的“米勒、库尔贝和法国自然主义”展览正在举行,与中华艺术宫内的“海上生明月”近现代中国艺术珍品展览,形成一种空间上的中西对话。这种姿态也是上海国际艺术节多年来始终秉持的,向世界敞开胸怀,在交流中互相学习、融合,进而创新。
(本报记者 颜维琦 曹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