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11月20日 星期二

    十年间,中国农村每天消失63所小学——

    后撤点并校时代,农村教育走向何方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11月20日 06版)
    CFP

        “农村小学减少22.94万所,减少了52.1%;教学点减少11.1万个,减少了6成;农村初中减少1.06万所,减幅超过1/4。”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的《农村教育布局调整十年评价报告》显示,在2000年到2010年十年间中国农村平均每一天就要消失63所小学、30个教学点、3所初中,几乎每过1小时,就要消失4所农村学校。

     

        2012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提出“坚决制止盲目撤并农村义务教育学校”。

     

        随着国家叫停和规划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农村教育正在进入“后撤点并校时代”。

     

    “我们对教育的想象太简单,对教育的理解太简单。”

     

        研究表明:在经济比较发达、交通比较便利的平原地区,撤点并校的正面效果比较明显,负面影响相对较小。而在自然环境、经济条件较差的边疆地区、西部偏远农村和山区,学校撤并的幅度最大,也是流失辍学、上学远、安全隐患等问题最为突出的,受这一政策不利影响的主要是农村地区的弱势人群。

     

        大规模的“学校进城”后,农村教育出现了“城挤、乡弱、村空”的危局。

     

        《中国在梁庄》作者梁鸿认为,我们对教育的想象太简单,对教育的理解太简单,教育不仅仅在学校,可能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家庭、自然、社会等等。撤点并校使我们的教育越来越单一,学生的培养越来越单一。现在的问题越来越多,包括农村孩子在寄宿学校上学,他们的精神状况、物质状况都有问题。

     

        过度的学校撤并导致学生上学远、上学贵、上学难。据21世纪教育研究院在10省农村中小学的抽样调查,农村小学生学校离家的平均距离为10.83里,农村初中生离家的平均距离为34.93里,流失辍学及隐性流失辍学率提高。

     

      “学校应该是方便的,它应该是安全的,应该是亲和的,还应该是温暖的。”

     

        “能走的都走出去了,留下来的是走不出去的人”。这些沉淀在最底层走不出去的人,如果没有特别的关注,就将失去受教育机会,形成“贫者愈贫”的恶性循环。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认为,农村教育资源配备的关注点应该是农村后20%的边缘化群体,而不是忽视或抛弃他们。做到真正不让一个孩子失学,办好每一所学校。

     

        未来的农村教育究竟走向何方?

     

        “目前来看形成了两种判断和主张:第一种就是农村教育城镇化,小学进镇、初中进城,使所有农村儿童都享受城市化的教育。”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的所长邬志辉说,与此相反的,学术界还有一种主张,就是农村儿童实现就近入学,保留和建设村小与教学点,适度发展乡镇寄宿制学校,努力提高末端教育的质量。

     

        邬志辉表示,布局并不等于撤并。布局既包括撤并学校,同时还包括恢复、扩建,甚至还包括改变学校功能、变更学校的空间结构等等,甚至也包括对资源的重新配置。这些都属于布局调整的内涵。

     

        “学校不仅是国家的,学校也是村庄的,也是社区的,学校应该是甜蜜的,应该是方便的,它应该是安全的,应该是亲和的,还应该是温暖的。”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刘云杉表示,学校里面进行的一切应该是村庄人自己的选择,跟村庄的生活和价值文化息息相关,不应该割裂,割裂的背后只能是离开或者是放开。村庄教育更重要的是让学校的学生认同和尊重村庄正在进行的一切文化和文明,而不是陌生、厌弃和逃离。

     

     “用城市化的应试教育覆盖了农村教育,把农村的乡土气息全部取消了。”

     

        “我感觉到撤点并校以后已经把孩子送上了一条生产流水线。”贵州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陈卫洪认为,在食堂打饭吃,然后就是不停地考试。一直脱离生产生活的孩子怎么能承担起重新建设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

     

        梁鸿深有同感:我们现在讲农村教育的城市化不仅仅是指学校,也包括教育内容,用城市化的应试教育覆盖了农村教育,把农村的乡土气息全部取消了。“这些孩子在所谓的城市化教育的大背景之下,他自身的知识在哪里?他自身的经验有什么?他跟乡村有什么关系?我觉得没有任何关系。这些孩子的生活方式都被断掉了,而接受的是所谓的现代化的城市化的教育。”

     

        为此,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提出,“小规模化”、“小幼一体化”和乡村教育的混合模式,是农村教育可行的几种模式。建议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建议采取特殊政策建设好农村小规模学校,由国家建立专项经费,在教师配备和经费保障上采取倾斜性政策支持,探索和提升在小规模学校实行行之有效的“复式教学法”,努力提升小规模学校的教育质量。

     

        (本报记者 靳晓燕 本报通讯员 王佳颖)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