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11月18日 星期日

    第一书评

    从规律上把握未来走向

    ——读《走向未来的中国与世界》

    作者:李君如 《光明日报》( 2012年11月18日 07版)

        在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之际,各大出版社推出一批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的重点图书。《走向未来的中国与世界》就是中共党史出版社隆重推出的知名学者李忠杰的新著,这部著作可以系统反映作者多年的研究成果,代表了他学术研究的最新水平。如果要问这部著作能够给人们什么启示,这就是:在中华民族复兴道路上苦苦求索的人们,应该从规律上把握中国和世界的未来走向,应该在对中国和世界规律的认识上建立我们的信心。

     

        一、用过程论观点看待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

     

        怎么样从规律上把握中国和世界的未来走向?这部著作提供给我们的方法,或者说给出的答案是,只要把事物看作是一个过程,就可以正确地说明历史、透视现实、把握未来的走向。也就是说,面对着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我们要学会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的哲学思想。

     

        讲过程,必定要讲阶段。作者认为,过程论是与阶段论结合在一起的。因为,任何事物都是一个发展演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的变迁中,一般都会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来;在不同的阶段上,事物的成熟程度以及他们的特点,是会有不同甚至很大差别的。如果忽略了这种阶段性,就有可能造成本质认定上的错乱、阶段划分上的混淆,就会在实践中造成不应有的错误和损失。这样的观点,对于研究社会运动的规律是非常有意义的。

     

        改革开放以来,围绕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各种观点的人们进行了持续深入的讨论。作者在本书中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过程论哲学思想,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过程,后人也应该用过程论的思想来理解和对待马克思主义;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的实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是一个过程,我们也应该用过程论的思想来看待党的历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

     

        更有意义的是,作者用过程论思想大胆地分析了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历史及其周期性特点。作者认为,事物的发展过程总是表现为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上升性与回复性的统一,其轨迹便会构成运动的周期性。用这样的观点考察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二战以来,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中存在着作者所说的“改革周期性发展规律”。关于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历史,许多学者都做过研究,在苏东剧变后,这方面研究更是引人注目。但是,不少研究都把苏东剧变看作是一个线形发展的过程,即从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到戈尔巴乔夫亡党亡国是一个不断深化的演变过程。《走向未来的中国与世界》则在还原这段历史的过程中,认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经历了三个发展的周期,现在中国的改革正处在第四个周期。第一个周期,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前期,是社会主义改革的尝试阶段;第二个周期,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是社会主义改革向纵深发展的阶段;第三个周期,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是社会主义改革全面高涨和严重受挫阶段。

     

        作者认为,经历了这三个周期的社会主义改革,并没有因为苏东剧变而终止,1992年后,中国改革出现新一轮高潮,越南等国的改革也有新的发展,作者把这一轮社会主义改革归入“第四个周期”,又在同前三轮之前相区别的基础上称为“3+1”周期。作者还对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周期性现象,做了自己的分析。这样的见解,会不会得到学术界的认同并不要紧,重要的是,他为人们研究这一复杂问题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二、用动力和平衡有机结合的观点把握治国理政大思路

     

        任何一个人、一个政党、一个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都会遇到机遇与挑战的双重考验。经受不住挑战,会失败;错失机遇,也会遭致落伍或失败。作者在书中分析了当前和未来治国理政面临的十大机遇和十大挑战,并论述了全面把握机遇和挑战的辩证法。这对于老百姓认清形势有帮助,对于政治家治国理政更有裨益。

     

        对于政治家治国理政来讲,不仅要正确把握机遇和挑战的辩证关系,而且要善于驾驭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复杂局面,化挑战为机遇,持续推进社会的发展。在这部书中,作者提出,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是要把握好动力和平衡这两种能使社会赖以运行的最基本的机制。

     

        作者用了整整一章的篇幅,来论述这个问题,可见他对这个问题的重视。作者重点论述了人类社会能否快速和健康发展,从根本上来说,取决于它有没有通过一定的制度和体制表现出来的良好的社会运行机制。“而这种机制,又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动力机制,一个是平衡机制。”应该讲,这一见解是很深刻的。

     

        作者根据这样的认识,分析了资本主义为什么“在它的不到一百多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分析了为什么资本主义几百年来发生过多次危机,分析了资本主义为什么至今仍然垂而不死,没有退出历史舞台。与此同时,作者运用这一观点分析了社会主义为什么会在世界上出现和发展,为什么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以后都曾经出现过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时期,为什么社会主义国家还要进行改革等重大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提出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在改革中应该怎样提高自己的执政能力,完善和调整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平衡机制,并使之能够有机地结合起来。“科学发展观应运而生,就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动力和平衡机制上的问题。”“坚持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根本上就是要形成动力机制与平衡机制相互协调、有机统一的社会运行机制。”“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上,是要形成一种既有协调平衡、又有强劲动力、两者融为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运行机制。”作者从这个角度对科学发展观进行的解读,确实给人们提供了重要的启发。

     

        三、改革规律的探索

     

        在这部书中,作者提出要清醒认识和驾驭改革规律这一重大问题,尤其引人注目。

     

        对于改革的本质属性,邓小平讲过三个重要的观点,一是强调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这显然是从改革要从根本上变革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和其他各方面体制这一角度上讲的;二是强调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这显然是从改革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关系上讲的;三是强调改革是一种试验,这显然是从改革具有探索性和创新性的特点这一角度讲的。既然改革具有这么尖锐、深刻、复杂的本质属性,所以,领导中国改革的中国共产党必须具有卓越的执政能力和高超的领导艺术。

     

        为此,就要深入研究改革的规律。作者经过长期的观察和研究,认为自觉有序性规律、整体性协同规律、周期性发展规律是改革的三大规律。对于这三大规律是不是成立,是不是改革的规律,大家可以各叙己见,进行充分的讨论。但是,我认为,作者提出这个问题本身就非常有意义,应该引起人们重视。因为,从我们这30多年改革的实践来看,虽然在总体上是成功的,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其中也出现过邓小平所说的“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的失误,以及其他工作上的不足和问题。这就告诉我们,改革也应该是有规律可循的。问题是我们对此思考、讨论和研究还不够。当然,改革规律,属于实践规律或行动规律。它相当于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所讲的“战争规律”以及毛泽东在许多场合所讲的“革命规律”一样,既同客观世界的运动规律相联系,又同改造客观世界的主体的科学指导有关系,需要我们从主客观的联系中进行深入的研究。所以,作者在这里提出这个问题,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都是有意义的。

     

        总之,《走向未来的中国与世界》这部著作,实在是一部难得的好书。在今天学术浮躁的年代,中共党史出版社能够推出这样一部有分量的学术著作,也是十分不易的。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