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广播电视十年发展的成就
《十年回眸》以权威、详实的数据,概括总结了新世纪头十年我国广播电视改革发展的主要成就。
一是覆盖能力增强。2001年,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为92.92%和94.18%,2010年末,分别上升到96.8%和97.6%。其中农村地区广播电视无线覆盖水平大为提高,基本实现所有行政村和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通广播电视。
二是制播能力提高。2001年,全年制作广播、电视节目分别达到415.95万小时和157.8万小时,2010年末,分别上升到672万小时和265万小时;2001年,全年公共广播、电视节目播出总量分别为789.24万小时和956.27万小时,2010年末,分别提高到1227万小时和1578万小时;广电系统总共评选表彰全国性各类优秀节目、栏目、作品5200多个。
三是国际传播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2001年,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使用43种语言广播,2010年末,扩大到 46种语言在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播出,海外整频落地电台达61个,每天播出节目1200小时,国际在线语种达61种,成为全球语种最多的网络媒体;中央电视台由2001年的中、英文两个频道,扩大到2010年的中、英、西、法、阿、俄6种语言整频播出,成为全球首个拥有以联合国6种工作语言播出的电视媒体,6个国际频道在140个国家和地区落地,用户量达到13248万户;“中国电视长城平台”先后在美国、亚洲、欧洲、加拿大、拉丁美洲和澳洲落地,形成覆盖不同区域的系列落地平台。
四是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基本解决边远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听广播、看电视难的问题,建立消除“盲区”的长效机制,构建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并逐渐向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方向发展。
五是技术创新取得实质性进展。2001年,通过1颗卫星传送32套广播节目、43套电视节目,2010年末,通过8颗卫星、58个转发器传输263套广播节目和352套电视节目,并开启直播星传输应用;基本完成模拟技术向数字技术的整体转换,各大中城市以上播出机构实现节目制作、播出、存储、使用、管理的数字化;以高性能宽带信息网核心技术为支撑的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建设迈出关键性步伐。
六是视听新媒体发展迅猛。视听新媒体用户从无到有,到2010年末,在线视频用户达2.84亿人,在线音频用户达3.62亿,手机网民达3.03亿,IP电视用户达400余万户;全国拥有600余家持证视频网站,中央三台和北京、上海、湖南、安徽、江苏、浙江等地方广电系统初步形成拥有广播、电视、报刊和网络广播电视、手机电视等手段的立体化全媒体传播格局。
七是产业规模提升。广播电视年总收入由2001年的476.9亿元提升到2010年的2301.87亿元,产业结构不断完善。
八是法规建设力度加大。广播电视法规政策不断健全,先后制定颁布62个部门规章,清理废止393个规章和法规性文件,保留8个行政法规、39个部门规章和380个规范性文件,政府依法行政水平得到提高。
九是人才队伍充实壮大。广播电视从业人员由50.3万人扩大到64.4万人,知识结构、年龄结构进一步优化;评选表彰全国广播电视系统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232名,涌现各类专项工作先进个人3000多名。
十是学术研究日益活跃。完成全国性广播电视社科研究项目500余项,累计出版学术著作2500多种,评出优秀论文517篇、优秀著作115部,表彰“十佳百优”理论才人430名。
上述成就的取得,使得广播电视成为推动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中坚力量,为促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协调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营造了良好的国内国际环境,有力地配合了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
揭示广播电视快速发展的动因
《十年回眸》认为,促成新世纪我国广播电视快速发展的动因,来自国际国内两个方面。国际上,十年来,各种政治力量发生重大变化,多极化格局正在形成。电子传媒被各国视为提升软实力的“引擎”,得到普遍重视和较大投入,这客观上为广播电视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机会。同时,世界范围的科技革命,导致通讯技术升级换代,为广播电视大发展创造了前提和条件。
在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国际传媒巨头采取各种手段抢占我国传媒市场份额;各种新兴媒体也竞相加入角逐行列。在“内挤外压”的形势下,中国广播电视不得不加快自身发展步伐,以适应国际竞争加剧和时代发展的需要。
国内方面,与国家总体改革步伐同向而行的广播电视,一方面受惠于改革开放的强大思想动力和物质保障,一方面得益于改革创新的主动精神,有力推动了广播电视在竞争中谋求快速发展。广播电视改革创新推动了从业人员思想解放和观念转变,推动了体制转型和机制创新,推动了事业与产业的共同发展,也加快了广播电视科技的更新升级。在实践中,广播电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宣传理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内容形式创新,积极打造内容品牌,推进新媒体发展和三网融合,在完成各项重大主题、重大活动、重大突发事件报道和舆论引导工作过程中,逐步摸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广播电视传播规律,使广播电视发展走上正轨。
诚然,在改革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失误和教训。主要是对广播电视改革的复杂性、系统性认识不够,某些重要决策出台前,缺少深入调查和周密论证,缺乏系统设计和配套措施,某些工作督查落实不利。对此,《十年回眸》没有回避,而是秉笔直书,以警示后人少走弯路。
探求广播电视传播规律和特征
新世纪十年来,党中央围绕如何认识新闻报道、如何对待新闻报道,以及如何认识媒体、如何对待媒体、如何使用媒体、如何管理媒体进行了一系列的思维嬗变和理论创新,从而使党、政府和媒体在新闻观、舆论观、媒体观、政媒观、民媒观和内外传播观上发生可喜变革与进步,促使广播电视在诸多领域出现新面貌、实现新突破、创造新经验、达到新高度。《十年回眸》注重将时代特点与广播电视自身规律相结合,研究传媒新生态中广播电视传播的规律和特征,在更高层次上深化对广播电视功能、地位和趋向的认识,使之成为探索中国特色广播电视传播规律的最新成果。
《十年回眸》将广播电视传播规律概括为五个特征:一是传播理念上,由宣传为主向传播本体转变,由单向传播向交流互动转变,由传受思维向服务思维转变;二是技术手段上,由模拟技术向数字技术转变,由专网传输向三网融合转变;三是传播业态上,从传统单媒体向现代多媒体融合转变,逐步形成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联动传播、融合发展的格局;四是传播功用上,从单终端服务向多终端服务转变,由受众被动接受内容向用户自主选择和享用产品及服务转变;五是体制机制上,由传统的行政事业体制向构建公共服务体系、市场运营体系、政府监管体系、社会服务体系的新体制框架转变。
目前,我国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广播电视体制已经做出适度调整,内容、业务、手段发生明显变化,《十年回眸》的出版,对于广播电视思考如何在保持平稳发展的同时,妥善解决改革中发生的新问题、新情况;如何最大化地开发利用传播资源,提高传播质量和效率;如何适应全球化步伐加快、多元化思潮交融的复杂环境,有效提升国家软实力,进而实现科学发展,意义重大。
《中国广播电视改革发展十年回眸》
刘习良 主编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