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11月16日 星期五

    默然老师,坐哪一班地铁才能再见到您

    《 光明日报 》( 2012年11月16日   09 版)
    CFP

    1

     

        为了迎接十八大,报社开辟了“名家视点”专栏,要我向李默然约稿。我第一时间拨通了默然老师的手机,表明了自己的想法:一是我到北京去采访,二是老人先写个提纲,我到北京后面谈。默然老师爽快地答应了第二种方式。

     

        今年11月6日下午3时50分,我正在北京准备十八大报道,突然接到老人电话,稿子写完了。“李老师,我已经到北京了,马上就能到您家。”我说。老人一遍又一遍地告诉我地址,生怕我走错了……

     

        “十八大是一次盛会,我应当表达一下自己的心情。”默然老师说,“首先,我从大文化的角度,谈了一下中国近十年来的科学技术、文化成果,然后,又结合蔡武部长的讲话,谈了一下对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意见。”

     

        “李老师,稿子整理完后,我送给您看看。”“不用,我信任你。”默然老师一如既往的痛快。“那,李老师,我先走了。”“啊,你现在就走啊!”语气中明显感觉到老人的不舍。

     

        本来,我带着相机,准备给老人拍几张照片的,可是,眼见着老人的目光再也不像以往那样炯炯有神了,这种情况下拍照,会让一生都是硬汉形象的老人难为情的,所以我悄悄打消了拍照的念头。

     

        从默然老师家出来,我一眼看见小区对面就是一个地铁站,心里盘算着过几天送报纸,我坐地铁去,在老人身边多呆一会儿。

     

        晚上回到宾馆,心情久久不能平复,老人温柔的目光和老去的背影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以前,在沈阳的时候,多次去过老人家,心情从来没有像这样六神无主。11月6日晚上10点17分,我含着眼泪在个人微博上写下了自己的难过心情。

     

        2

     

        在我很小的时候,默然老师就是我的偶像。尤其是他在《甲午风云》里把辫子一甩,手握舵把,驾驶着“致远号”向敌指挥舰撞去的场面,每每让我热血沸腾。1985年大学毕业分配到沈阳后,经常面对着坐落在皇姑区松花江街的一栋老楼,像麦加圣地一样朝拜——那里面住着我最敬爱的李默然老师。直到2006年我调入光明日报,与报社的记者叶辉、苗家生一起采访默然老师,才第一次走进老人那个整洁朴素的家。

     

        叶辉在《李默然采访手记》里真实地记录了我们第一次走进老人家的感受:李默然身披一件对襟毛衣为我们开门,花白的头发整齐地向后梳去,身体发胖,已显得有些臃肿,那独特的桔子皮脸,那坑坑洼洼起伏不平的丘陵已变得不那么明显。

     

        长篇人物通讯《李默然:一出演不完的剧》从写作、修改直到发表,期间我们多次往返默然老师家,并与这位老人结下了不解之缘。

     

        默然老师每年都自费订阅光明日报,从此,每年一到报纸发行季节,我们就赶紧给老人订上,稍微晚一点,老人就花钱自己订了。后来,我又协调我的“老东家”,为默然老师赠送了一份辽宁日报。在很多个场合,默然老师都说:“光明日报的记者都特别诚实,言而有信。”

     

        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到2010年上海世博会,每逢重要历史节点,人们在光明日报上都能看到默然老师的文字。老人在沈阳发起成立老艺术家协会,在大连召开“新时期艺术发展趋势与价值取向理论”研讨会,在沈阳举办中国戏剧(戏曲)导·表演艺术体系论坛,都会吩咐人第一时间通知光明日报辽宁记者站。

     

        2010年5月,我又一次来到老人家,希望老人能给光明日报写一句祝福的话。老人领着记者,走进台阶上的小厅,来到一张书案前,挥笔写下八个遒劲的大字:“光明日报,前程光明”,并郑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2010年9月17日,与默然老师相濡以沫一个甲子的老伴——龙潮(原名苏玉坤)撒手人间,离他西去。这一天,离他们“钻石婚”纪念日只差5天。噩耗传来,默然老师捶胸顿足,放声大哭。送走母亲,儿子李龙吟怕父亲孤单,特意把默然老师接到北京,一住就是一年多,直到去世。2011年春天,默然老师委托别人,通过电子邮箱,发来一篇纪念老伴的稿子,语气仍是那么谦和:“能发就发,不能发别勉强。”

     

        当年4月1日,光明日报以《老伴:我的良师和益友》为题,发表了默然老师的纪念文章,老人特意打电话向我表示感谢。感谢我的同事们,我发过去的每一篇默然老师的稿件,都能很快见报。

     

        默然老师和我的父亲同龄。我和父亲每年见面的次数同与默然老师见面的次数差不多。父亲用农民的坚韧和付出,把我从一个农村的孩子培养成北京大学的学生;默然老师用一个老艺术家的襟怀,引导我做一个诚信、负责任、严于律己的光明日报人。

     

        老人对自己严格,对别人却宽厚仁慈。他是第一个做广告的影视界名人,也是第一个发誓不再做广告的人。1989年,他为“三九胃泰”做广告,只向厂家提出两个条件:一是资助戏剧家协会20万元钱办戏剧节,二是必须加上一句台词——制造假冒伪劣产品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应该遭到全社会的谴责。广告播出后,引起轩然大波,观众无法接受心目中的英雄和商业利益挂钩。“我什么权利都有,就是没有权利伤害观众的心,以后,我再也不拍广告了。”某药厂厂长拎着一袋子钱堵在他家门口,他避而不见。然而,当本报记者写稿时,提到了他不做广告这件事,他却毫不犹豫地把这段划掉了。他说:“观众是接受不了我这个‘邓大人’做广告,其他演员如果能够通过做广告,打开优质产品的销路,提高了员工的收入,这也是一件大好事。所以说,我不做广告不等于别人也不能做广告。”默然老师为了自己一次伤害观众的举动一诺千金20多年,安贫乐道了20多年。

     

        3

     

        今年11月8日晚上,我正在案头整理老人给我的手稿,忽然接到一个同事的电话,“网上说,默然老师走了?”我急忙放下同事电话,拨通了老人的手机号码,“系统忙、稍候再拨”。手机居然没停,我心中升腾起无限希望,但愿网上说的都是胡说八道。然而,接下来拨通默然老师家里座机,打破了我的所有侥幸——仅仅两天之后,默然老师真的走了,走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天堂里多了一个老艺术家,世上再无李默然。我伏在桌子上,任悲痛的泪水恣肆地流淌。

     

        面对铺在桌面上的老人绝笔,我心如刀绞,手足无措。报社领导经过研究,决定全文发表老人临终前两天写给本报的文章。11月11日,《一切皆因有强大的祖国》发表在光明日报15版头条,手捧着散发着油墨味的报纸,我忽然又想到了老人家小区门口的那个地铁站。默然老师,我坐哪一班地铁才能再见到您?

     

        本报记者 毕玉才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