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11月14日 星期三

    在深度合作中求发展

    ——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办学纪实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11月14日 07版)

        “今年以来,共组织申报专利95项,其中发明专利47项、实用新型专利47项、外观专利1项。”这不是哪家科研机构的创新成果,而是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师生契合企业发展需要的研发成果。

     

        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单强告诉记者,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地处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外向型经济聚集发展的苏州工业园区,作为我国唯一一所股份制国家级示范高职,学校始终坚持创新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的成长成才。

     

        瞄准需求,在深度合作中求发展

     

        近日,三星电子(苏州)半导体有限公司的厂区里来了一位新“运输员”——由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自主研发的自动导引车,不仅可以根据地面反光胶条自动完成运输工作,还可以通过IPAD无线控制,完成特殊动作,一台车完全顶替一个物料工作组的劳动力。

     

        从最初输送技能人才,到“外包”员工培训,再到现在开展研发合作,7年来,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与三星公司的合作越来越深入,形成了从培育人才到研发技术的“一条龙”服务。目前,三星公司已在该院成立了三星设备技术研修中心、三星学院和三星半导体工科大学。

     

        “学校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正努力打造成产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单强告诉记者,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是由新加坡前总理吴作栋亲自提议,1997年经江苏省政府批准创立的一所新型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办学目标就是配合苏州工业园区开发,更好地服务区域外资企业。

     

        单强说,学校要更好地为企业服务,首先必须了解企业需求,让企业走进学校,参与人才培养。在建校伊始,学校就在办学体制上进行了根本性突破,组建了由政府主管部门、中外著名跨国公司、国内外知名高校等28家单位组成的董事会,包括德国博世、芬兰诺基亚、荷兰飞利浦、韩国三星、美国超威半导体等在内的跨国公司就有18家。

     

        专业设置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建立领导定期走访企业制度,根据园区产业发展需要增设物联网、涉外财务与金融、产品造型设计等新专业,现在学校的专业与先进制造业相关的占60%,与现代服务业相关的占40%,完全与园区产业结构相吻合。同时,依托校内自动化技术研发中心、江苏省微电子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撑。

     

        以生为本,倒逼人才培养模式变革

     

        走进由学生改造设计的GAMEBOY学生创新工作室,记者就被学生各种“奇思妙想”所吸引。电子工程系学生金彬圣等同学开发的多点触控的巨型IPAD已从工作室“转移”到了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小学课堂,设计的多功能桌也在今年年初获得国家专利。

     

        从2008年起,学校变革人才培养模式,借鉴CDIO工程教育模式,在全校推行项目制教学改革。按照外企生产级的标准配置最先进的教学实训设备,生均实训设备值达1.2万元,并在校园创设魔方路标、变形金刚“大黄蜂”模型等,让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现在,“做项目”变成了学生学习的方式,每个学生在校期间要参加5个项目的开发,每年的学生项目超过1000个。

     

        与德国博世汽车部件公司合作的“学徒制”是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另一个创新。大一新生通过企业面试,成为博世公司的“准员工”。学生在校3年全部按照德国的教学计划学习,毕业时只要通过考核,就能直接进入博世公司工作。

     

        为增强学生的“软技能”,学校最早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引入校园,增设学生综合素质养成训练课程,引导学生成为合格的“职业人”。今年还新成立了学生职业发展中心,对入学到毕业每一个在校阶段都设计出相应的课程和活动,建立毕业生发展档案。

     

        截至目前,学校已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了两万多名优秀毕业生,80%的毕业生在外企就业,40%的工科毕业生进入世界500强企业,其中80%成长为外企关键岗位技术骨干。

     

        长效机制,科研强校引领区域发展

     

        学校管理层时常有紧迫感,在培育创新型实用人才的基础上,总想为当地企业承担部分科研服务。单强说,教师作为研发的第一资源,只有具有工程化、企业化背景,并且能够不断提升自身水平,才能跟上产业升级换代的步伐,更好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从而提升学校发展的竞争力。

     

        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人事部主任苏桂香告诉记者,学校要求教师都有企业工作经验,在招聘新教师时,规定具有企业背景的教师不低于50%,没有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要求其在第一任期必须有累计6个月的企业顶岗进修经历。目前,全院70%的专业教师都有企业工作背景。

     

        另一方面,通过多样化的师资培训计划,帮助教师不断保持与企业同步的技术水平,以满足教学和研发的需要。从青年教师到骨干教师再到专业带头人,学校相应建立了导师制培训、“访问工程师”制度及参与省教育厅“青蓝工程”等不同的培训计划,形成了梯队式培养长效机制。同时规定,凡是来院满两年的教师,必须经过4周海外项目化培训。近3年来,先后派出134名骨干教师赴海外访问、进修和培训。

     

        得益于“导师制”,电子工程系专业教师朱利军刚入校就师从时任系主任的王应海教授。在这种帮带传承下,10年来,朱利军就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电子组装与设备研发中心主任,成为江苏省青蓝工程培养对象,并入选“金鸡湖双百人才计划”,荣获“苏州工业园区高技能领军人才”称号。而在今年教师节前举行的第六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表彰大会上,王应海受到表彰,成为苏州首位全国高校教学名师。本报记者 苏 雁 本报通讯员 李 锦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