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11月14日 星期三

    解密不一样的企业大学

    —来自苏宁大学和“1200工程”实施十年的启示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11月14日 05版)

        

     

        无心插柳,还是十年布局,似乎已经并不重要。

     

        十年前,当苏宁电器副总裁孟祥胜拿着苏宁自主人才培养计划“1200工程”第一期1200名应届大学生的名单向集团申报经费时,3000万元的预算,让他自己犹豫再三。多不多?值不值?内心的矛盾从未停止。

     

        十年后,当三万名大学生通过“1200工程”的培养,成为企业快速发展壮大的骨干,高达26亿元的累计投入,连孟祥胜自己都颇为惊讶。

     

        办大学,去年8月,苏宁为新十年埋下伏笔,成立苏宁大学,培养高端事业经理人。今年,站在“1200工程”十年的时间节点,一大批“1200工程”的优秀学生,都已成为苏宁大学的学员。“未来三五年,再培养三万名‘1200工程’人才。同时通过苏宁大学打造属于苏宁的事业经理人梯队。”孟祥胜笑称,这叫“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企业办大学,在国内算是新鲜事,喊的少,做成功的更少。不过在国际上,企业大学已经超过3700多所,其中,80%的世界500强企业拥有或正在创建自己的企业大学。

     

        不一样的标准

     

        人才培养的标准是高校定的,而用人的标准则是企业定的,在南京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刘洪看来,多年来,二者的错位,一直困扰着对于大学教育质量的评定。企业大学的建立,可能给这一问题的破题提供了第三种路径。

     

        “所有在人才培养上的投入,都不能叫费用,而是投资,为企业的未来投资。”培养企业的合格接班人,孟祥胜的表述,诠释出另一种“舍”与“得”的哲学。

     

        七到八年的职业规划,用看得到的未来,告诉你事业的定义。看着苏宁电器总裁办品牌部副部长小刘一年的成长轨迹。刚刚进入2012年第十期“1200工程”的汪雨霏充满希望。

     

        第九期的学员已经逐步成为企业的基层骨干,杰出的甚至在一年内连升两级成为品牌副部长,较高的起点、晋升的空间、锻炼的平台、薪资的激励,学长们的一切在汪雨霏眼中,都成了未来的自己。

     

        “我们以前的思路都是从企业集体的角度出发,专注于机制的建立、薪酬体系的完善,以力图创造对人才有吸引力的企业环境,很少从个体的视角审视问题,现在看来,可能并不全面。”多年专注人才发现和培养的怡安翰威特咨询公司首席顾问沈喆分析,常说80后、90后群体思维活跃,不听话,其实背后潜藏的个体需求,更多地在于对成功的渴望,他人对自己的认可,自身价值的体现以及个体在社会中存在方式的思考。

     

        “出于个体视角的人文关怀与企业人才的批量培养问题,个性与共性的矛盾,现在看来,是完全有可能实现融合的。至少苏宁大学和‘1200工程’的成功实践证明这条路是可以走通的,这很重要。”沈喆说。

     

        千里马是自己跳出来的

     

        任伟,34岁,“1200工程”第一期学员。现任苏宁电器空调采销管理中心总经理,属于名副其实的高层管理人员。

     

        “事业是什么?当时真没想过。”回想2002年十月去苏宁应聘的场景,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金融专业的任伟说,“当时很多同学都去了政府、银行等单位,说实话,还是有点羡慕的。”

     

        从大学毕业,再进入另一个“大学”,这位出身于内蒙古包头的小伙子告诉记者,其实最简单的想法就是找个工作,留在南京。而每个月2000多元的薪水,虽然不高,却给了他一个留下的理由。

     

        “千里马是自己跳出来的。”孙为民说,任伟就是其中的一个。

     

        “事情其实很小很小,每个人都可以做到。”聊及自己被发现的过程,任伟笑着说。2009年,德国西门子总裁拜访苏宁电器,苏宁随即安排了相应的回访。回访方案的制作任务交给了任伟。

     

        先从西门子中国区总部搜集资料,再寻找苏宁电器与西门子集团合作的契合点,方案几经修改,为了把方案的对照英文核实无误,任伟等人直到出发当天凌晨的四五点才完成。在飞往德国的7个小时里,所有人都累得睡着了。

     

        借着咖啡提神,任伟一个人打开PPT望着窗外不断地熟悉文稿。

     

        这一切,苏宁电器董事长张近东看在眼里,一句话也没说。

     

        回访非常顺利,回到苏宁的任伟,在2010年被提拔为冰洗采销管理中心的第一负责人。

     

        “苏宁提供的其实不仅是一个工作,更是一份事业。”刘洪评价说,当企业的文化与个人的认知、价值观融合,工作便融进了生活,成为一份事业。重视生活,重视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认真、精致的对待,人才也就自然跳了出来。

     

        培养企业的事业经理人

     

        十年,员工从7000人猛增到18万人。

     

        如果说企业规模的快速壮大带来了员工需求量的大幅增加,那么,“1200工程”学员无疑就是这个庞大团队中的中坚力量。

     

        一个“1200工程”学员每年的投入大约为六至八万元,费用不低!

     

        不过,对比下面的数据也许更能准确评估这笔投入的价值所在:在集团现有的中层领导中,“1200工程”占据22%的比例;高层中达24%。在苏宁未来十年重点打造的苏宁易购中,“1200工程”员工的占比甚至达到40%以上。

     

        “立足企业,成就事业。”对于苏宁事业经理人的定义,孟祥胜如此表述。站在培养企业接班人的角度,“1200工程”和苏宁大学的投入成了孟祥胜眼中这十年来集团最划算的一笔投入。

     

        “说个不恰当的比喻,职业经理人相当于‘雇佣兵’,而苏宁的事业经理人则是‘子弟兵’啊。”说及二者的区别,孟祥胜笑着说。

     

        “任人唯亲”,这是孙为民对此的另一番表述,不是亲戚的“亲”,而是亲手培养,亲自带出来的“亲”。“我们常常要求员工感恩,但是这些都是相互的,对于员工的培养,企业没有付出,又凭什么对员工提出这样的要求呢?”

     

        人才都是被用出来的,拔苗助长不好,但拔高助长却是有帮助的。“当发现人才具有某些方面的潜质,就可以放手让其去做,尽管会有不成熟的地方,甚至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损失,但这个代价,值得付,也必须付。”孙为民说。

     

        在孙为民看来,总结苏宁人才培养经验,但凡成功的人才,大致有两个共性,其一,个人有很强的事业心,成就动机较高,对自身要求严格。其次,就是在投入、努力、付出上比别人多一些的人。而那些领导力、能力较强,却疏于自我约束的学生,往往很难取得更高成就。

     

        融合、踏实、执著,也许正是作为苏宁优秀的事业经理人最重要的三项特质。

     

        本报记者 朱 波 本报通讯员 葛 爽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