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长江之滨的空军预警学院,是我军唯一的预警监视领域专门院校。建院60年来,这里的官兵风雨兼程,博弈空天,而今正为加快推进空军战略转型快马加鞭。
先知先行
在空军预警学院,“十二五规划”和“转型路线图”最引人注目之处是8个字:预警人要先知先行。这是学院在新时期新阶段拓展使命空间,作出的正确定位。
随着我军信息化建设的加速发展,人们期待这所为国家空天安全和我军预警体系建设作出巨大贡献的学院,在完成空军战略转型的历史任务新征程中发挥更大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凝聚预警人历史责任感的特殊规划和“转型路线图”诞生了。它不仅提出更高的发展目标,且制定了一系列行动计划,成为激励预警人努力走向推进空军战略转型前列的“动员令”。
一组组数字变化
“千秋伟业人才为本”。一组组数字的变化,让人们看到该院近些年不寻常的跨越。
2002年,该院在读博士、硕士仅400多人;到2012年,全院在读博士、硕士已经增至1000多人,涌现出1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0多名空军级专家和100余名空军高层次科技人才。该院运用战略管理方法,迅速出台“人才行动计划”,借智、交流、引进、培养等多种渠道相继进入人才培养实践。近两年,该院引进15名相关领域急需人才,选送32名教员到科研院所跟踪装备研制,有效补齐了学院高层次人才缺口。
中科院某研究所王成良博士在“卫星载荷”的前沿领域颇有造诣,该院领导几顾茅庐,将其引进。而今,他领衔的空天预警科研项目取得明显成效。该院在抓好人才引进、交流的同时,注重立师为先,积极向院士借智借力。该院领导分赴北京、上海、成都等地拜访34名中国科学院院士,认真听取院士建言献策,聘请28名院士为客座教授。
2008年以来,该院研究生导师增加一倍。博士生导师首次上岗年龄,由原来的平均50岁,降低到现在的平均45岁,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只有36岁。如今,该院博士人才方阵由50多名发展到160多名,形成“百名博士方阵”。一批年轻有为的教员走上领导岗位,给学院的教学科研带来勃勃生机。“某预警装备”等重要课题的主要负责人全部是38岁以下的青年教员。
一份份“军令状”
5年前的初春时节,空军预警学院领导神情严肃地签下一份份“军令状”:要在2012年学院成立60周年之际,完成15项关于军队信息化建设的重大科研课题。5年后的今天,这15项重大科研课题全部完成,其中90%课题在部队转化为战斗力。
而今,建立在学院独特科技优势基础上的信息化战争军事理论研究迈开步伐,对未来武器装备发展起支撑作用的基础理论科研探索实现历史性突破。由该院老教授冀建民带领创办的某研究期刊,完成“某预警体系建设问题研究”课题;由该院院长蓝江桥带领编写出版的战略预警体系建设领域第一本专著《战略预警体系概论》,荣获全军军事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该院某重点学科带头人高玉良教授,攻克10多项主战装备技术难题;该院某工程研究所徐毓教授,承担数项国家、军队重大科研项目,把某边海防系统建到全国多个县市。该院预警情报系副教授彭晓明带领课题组,帮助空军航空兵部队进行信息化管理系统技术改造,给“战鹰之神”插上了信息化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