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11月13日 星期二

    让每个孩子沐浴公平教育的阳光

    ——湖北省宜昌市10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纪实

    《 光明日报 》( 2012年11月13日   06 版)

        11月7日,宜昌市所辖13个县市区全部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省级验收,湖北省政府教育督导室副主任督学邓道玉称:“宜昌是湖北省唯一一个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合格县市区全覆盖的地级城市。”

        校点布局规模化——

        “指头”攥成“拳头”,打造城乡教育均衡“主阵地”

        “村村办学堂,少见读书郎”,集山区、库区、老区于一身的宜昌市,在1999年完成普及义务教育后,随着学龄人口急剧减少,教育均衡发展面临巨大挑战:“一个教师,两张课桌,三个年级,四个学生”的学校不断增加……

        进入新世纪,宜昌市按照“高中进城、初中进镇、小学联村办”的调整思路,制定了《宜昌市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十年规划》,确定了全市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总框架”、“路线图”和“时间表”。

        “为学生营造快乐成长的家园,为教师创造阳光幸福的人生。”在夷陵区分乡小学校园内,这样一幅标语格外引人注目。这是一所有500多名学生的农村小学,一半学生住宿,招收的都是附近十里八村的农家孩子。“我们切身感受到了集中办学的好处,已连续多年保持100%的入学率、巩固率。”校长周小燕介绍道。“家庭是小家,学校是大家。集中办学模式对学校功能也是一种拓展,除了教育教学功能以外,这里还是孩子们的家园、乐园。”夷陵区教育局长陈勇说。

        学生不辍学,资源不流失,夷陵区分乡小学是宜昌市布局调整工作的见证。10年推进,宜昌市小学由2000年的1332所调减到321所,调减74%;教学点由740处调减到4处,调减99%;初中由226所调减到140所,调减35%。小学校均规模由260人上升至497人,初中稳定在700人左右,实现了“校点调少、规模调大、队伍调优、质量调高”的目标。

        学校设施标准化——

        “黑板”变成“白板”,落实城乡教育均衡“硬条件”

        办学条件的均衡,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布局调整后该怎么走?宜昌市的回答是推进学校的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有效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和校际之间的差距。

        贫困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采花中学,1000多名师生挤在狭小的校园里,教学楼年久失修,2008年,县里挤出500多万元资金为采花中学新建了塑胶运动场、学生食堂、餐厅、标准男女浴室和卫生间,翻修了教学楼、实验楼,配齐实验设备、音体美仪器及图书。如今,走进宜昌农村任何一所中学或者小学,均达到了“三吃”(吃得安全、吃得营养、吃得起)、“四洗”(洗头、洗澡、洗衣、洗被)、“十有”(有配套的寝室与厕所、厨房与餐厅、活动室与电视机、冷热水浴室、锅炉、洗衣机、电冰箱、蔬菜基地、微机及文体设备、专兼职保育员)的标准。

        截至目前,宜昌农村保育寄宿制合格小学达标率为100%,全市标准化初中达到117所,占初中学校总数的80%,初中、小学生均校舍面积分别达到13平方米和8.5平方米,生活配套设施达标率100%,中小学教学实验装备国标达标率91%。

        2009年夏天,宜昌市启动基于互联网和交互式电子白板为主要方式的“班班通”建设。西陵区学院街小学向均力老师兴奋地说:“现在,我上《地道战》这一课,从网上把这部影片下载播放。孩子们对这篇课文的直观印象非常深刻。国内最优质的教学资源都可以下载播放。”电子白板最大的特点是“互动”——教师和计算机互动、学生和计算机互动、师生互动,“非常方便”。

        短短3年时间,宜昌市已有5780个教学班实现了基于互联网和电子白板技术的“班班通”,班级覆盖率达80.9%,其中市直中学和8个县市区实现“班班通”。已有82%的中小学教师能够熟练开展基于信息技术条件的教学活动,学科覆盖率超过90%。

        师资共享优质化——

        “输血”融合“造血”,提升城乡教育均衡“软实力”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宜昌市推进“城乡教师援助工程”,促进城乡教师资源的均衡共享,提升城乡教育“软实力”。

        2009年4月,宜昌市第14中学对口援助大山深处的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高家堰镇中心学校。45岁的英语骨干教师龙性情等5名骨干教师自愿报名。

        两个月后,14中收到高家堰镇中心学校的反馈:“龙性情老师的到来,带动了我校英语教研组的教学改革。感谢14中为我们派来这么优秀的教师!”“城乡教师援助工程,还提高了参援教师个人的工作能力”,宜昌市第14中学校长乐建群说。

        2009年4月,宜昌市教育局启动“城乡教师援助工程”,通过结对帮扶、定期支教、名师带徒、对口交流、巡回讲学、挂职学习六大形式,建立了大范围、多形式、分层次的城乡教师交流长效机制,城乡教师援助活动覆盖学校达到362所,占全市中小学总数的67%,参与活动的市县两级优秀骨干教师达到4195人,占骨干教师总数的73%,参加交流、培训、拜师、挂职学习的农村学校教师达到13013人,占农村学校教师总数的57%。

        如今,宜昌优秀教师不再“一校独有”,稀缺资源能够“全市共享”。“城乡教师援助工程”打破了城乡壁垒,“输血”融入“造血”,提升了城乡教育的“软实力”。

        “三峡明珠”宜昌教育历经10年均衡发展之后,步入佳境。宜昌市教育局局长苏开美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站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起点上,宜昌市将强力推进城乡一体的教育现代化发展之路,谱写高位、优质、均衡发展的新乐章,让每个孩子沐浴公平教育阳光,享受幸福人生!本报记者 夏 静 本报通讯员 易石轩 蔡钧庭 柳 萍 陈义超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