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吉林长春,暴雪。龙嘉镇吉祥村村民权宝财坐在自家热乎乎的炕头上,和乡亲们一起喝着小酒。满院金黄的玉米垛上,盖着皑皑白雪。“出门咱有车,看病能报销,银行有存款,养老不犯愁,日子越过越有滋味。”
2000多公里外的上海,位于长江口的崇明岛上,水波清漾,树影婆娑,一座世界级生态岛宛若璞玉,镶嵌在国际化大都市的一角。从上海市区来这里游玩的杨磊说:“经济发展了,收入提高了,老百姓就盼着蓝天白云、清新的空气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经过接力探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越来越近。今天,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次总动员,是党向全体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是中国向世界发出的宣言。
“新目标的设定将倒逼中国攻坚克难,深化改革。这一目标的实现不仅将惠及十几亿中国人民,也让世界看到了一个更加自信、繁荣、强大的中国。”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代表说。
一字之变:自信的政治宣言
1979年,邓小平第一次用“小康之家”4个字来描述我国现代化的阶段性目标和蓝图。许多党员干部清晰记得,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党的十七大又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在此基础上,十八大报告再次明确,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从‘建设’到‘建成’,一字之变,浓缩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科学发展、执政为民的理念。”长影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刘丽娟代表说。
从“解决温饱”到“小康水平”,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明确、步步推进,透出的是信心和决心,展露的是勇气和干劲,背后更是改革开放以来奠定的坚实基础。
过去10年,中国由世界第六大经济体跃居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10年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9.2%和8.1%,是新中国历史上居民收入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来自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5%,连续两年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
有了改革开放30多年的积淀,我们沿着建设小康社会之路,走进了建成小康社会之门。
“新目标令人期待,发人深省,催人奋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更加具体,质量要求更高。”青海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齐玉代表说,报告既提出了国家的经济总量目标,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将突破80万亿元,又有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具体指标,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十八大报告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行动纲领。
走向愿景:更大的勇气和智慧
建设是过程,建成是结果。从过程到结果,我们有怎样的路要走?
“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十八大报告告诉我们,前方不是坦途。
“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十八大报告同时给了我们信心。
有学者测算:只要经济年均增速达到6.9%左右,就可以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的目标,加上人口增长因素,只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到7.1%左右、人均收入年均增速7%左右,即可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两个“翻一番”的目标。方方面面的判断显示,中国完全有能力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继续深化各项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今后5—10年的必由之路和题中应有之义。”蔡昉代表说。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这就是十八大为我们描绘的全面小康社会图景。”江苏省靖江市人民法院副院长陈燕萍代表说,“我们期待着。”
现在出发:释放每个人的能量
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实现什么样的目标,当十八大报告把未来拉到我们眼前时,小康社会在每个人心中是怎样的?
有人说,“一家三口住上80平方米的房子”;有人说,“家庭和睦,社会和谐”,有人说,“工作成为乐趣,不断完善自我”;有人说,“无后顾之忧,健健康康”;有人说,“社会公平正义,收入差距缩小,弱势群体得到帮扶”……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小康社会的梦想,每个人都是小康社会的建设者,每个人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受益者。
辽宁省沈阳市于洪区教育局局长关凤艳代表说:“越来越多的学生受益于国家的政策,‘两免一补’政策越来越深入人心,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和大力投入,让我们坚定信心。作为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我要精神百倍地投入工作。”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尔勒市梨花社区党支部书记迪力努尔·艾则代表说:“梨花社区这些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提出加大对农村和中西部地区扶持力度,只要各民族团结奋斗,再过10年,我们的生活一定会更好。”
上海市宝山区月浦镇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党支部副书记谭金凤代表说:“就业是民生之本,在就业服务的基层岗位上干了30多年,群众满意就是最大的乐趣,我将和同事们一起,探索社会管理的规律,做社区事务管理的行家里手。”
本报记者 颜维琦 曾 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