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11月12日 星期一

    近百学者聚京探讨白先勇的文学与文化实践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11月12日 05版)

        本报北京11月11日电(记者李苑)“人心中都有一些不可言喻的痛处,只有文学家可以替你讲出来。”日前召开的“白先勇的文学与文化实践暨两岸艺文合作”学术研讨会由台湾知名作家白先勇的一席话拉开帷幕。来自内地、港台的近百名学者汇聚一堂,从文学写作、昆曲复兴与历史书写三方面探讨白先勇的创作。

        白先勇系白崇禧之子,1937年生于广西桂林,1952年移居台湾,他的《台北人》和《纽约客》等作品在海内外广受欢迎,近年来更投身昆曲复兴事业,推动青春版《牡丹亭》演出,成效显著。白先勇说:“文学最能够投射一个民族心灵精神的力量。文学是非常重要的情感教育,如果没有文学的教育,人还处于野蛮的时代。文学家不一定对人生的了解比政治家、比心理学家要多,但他可以用文字把自己对人生的认知写出来。”谈到昆曲,白先勇认为,文化是最大的救赎力量。昆曲就是一个文化的载体,和青铜器、瓷器一样。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陆建德表示,白先勇虽是海峡对岸的作家,但作品读起来却非常亲切,可见两岸的文化参照体系十分相像。两岸的艺文合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大家可以多方探讨,一起做出大文章来。与会学者分别就“白先勇与台湾文学六十年”、“白先勇文学及影视改编”、“青春版《牡丹亭》的制作与昆曲复兴”等问题展开研讨。此次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主办,台湾趋势教育基金会协办。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