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11月11日 星期日

    科技引领贵州经济社会提速转型

    《 光明日报 》( 2012年11月11日   04 版)
    2011年贵州科技创新成果展示交易会上,交易金额共计109亿元的20个重点项目集中签约。 资料图片

        贵州如何实现后发赶超、同步小康?贵州省委书记、省长赵克志指出,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引领作用,是贵州科学发展后发赶超同步小康的必然选择。

     

        中科院《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1》和科技部《2011年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显示,2011年,贵州省的区域创新能力排位增幅居全国首位。

     

        科技创新正成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在解决贵州重大经济、科技、民生等领域的关键性技术难题,支撑和引领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正变得日益凸显。

     

        工业强省的重要支撑

     

        提高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运用,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路径。科技在贵州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上发挥着关键作用。近年来,贵州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新兴产业方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取得了良好成效。

     

        贵州省食品加工龙头企业贵阳南明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推出的著名的“老干妈”辣椒制品,曾因食品罐头瓶盖密封问题,遭遇欧盟的技术壁垒,影响其海外市场的扩展计划。

     

        2011年4月,贵州国家复合改性聚合物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承担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环境友好、高值化PVC树脂及其特种专用料生产技术开发”,成功开发出符合欧盟相关技术标准的专用密封胶,为“老干妈”等企业再入欧盟市场提供了科技支持。

     

        在贵州的支柱产业中,科技的力量不可替代。

     

        2012年9月9日,第二届中国(贵州)国际酒类博览会再次向世人展现了贵州酒业的强大和潜能:2012年,贵州全省规模以上白酒产量将达32万千升、工业总产值400亿元,到2015年白酒产量将达到100万千升,白酒工业总产值实现1300亿元。

     

        白酒产业的跨越离不开对科技的清醒认识和高度重视。在“十一五”期间,贵州省科技厅投入经费近3000万元,对提高优质酒出酒率等制约全省白酒企业扩大产能的关键技术进行攻关,推动了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的形成,为打造有机茅台、绿色茅台奠定了基础。

     

        中药是贵州新兴产业。2011年,全省医药工业总产值实现214亿元,工业增加值52亿元,同比增长18%,中药总产值跻身全国5强。成就的背后有坚实的基础:截至2011年末,贵州中药领域共建设了38个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拥有科研人员3600多人。从人才队伍建设、论文发表、专利申请、承担科技项目增幅情况看,贵州中药现代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呈加速提升态势。

     

        据统计,贵州2011年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提高百分点在全国列第16位。

     

        农业现代化的不二选择

     

        “八山一水一分田。”特殊的地理生态决定了贵州农业现代化之路更加艰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是不二选择。

     

        地处黔北以盛产辣椒著称的绥阳县,是“贵州省特色作物万元田科技示范工程”项目实施的示范基地之一。去年以来,贵州省农科院的蔬菜专家根据黔北、黔南、黔西北、黔中等地不同的地理、气候生态条件,分别在罗甸、大方、清镇、绥阳等县市,与当地农业、科技、扶贫等部门合作,进行项目的试验示范推广。

     

        蔬菜专家李桂莲介绍,通过引进优质高产、生长周期有利换种接茬的特色蔬菜品种,精确安排播种、移栽、采收时间,培训农民采用漂浮育苗、生物防治等新技术,指导专业合作社和农户实施多种特色作物生产,万元田科技示范模式在绥阳等地获得初步成功。

     

        绥阳县农牧局经济作物站站长曾令明算了一笔账,现在每亩土地的年产值突破1.5万元。

     

        根据贵州省委、省政府今年初出台的《关于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强化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意见》,到2015年,贵州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要达到50%以上。

     

        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在贵州毕节市观音桥办事处塘房村罗家湾这个喀斯特地区的大山沟里,一排排现代化智能温室、联栋种植大棚、单栋大棚、设施养殖基地错落有致,棚室中各种特色瓜果蔬菜、食用菌长势喜人,圈舍里400多头生猪膘肥体壮。塘房村农户收入较3年前增长2倍以上,人均收入达4500元。这是实施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高寒山区设施农业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的结果。

     

        2011年6月中旬,科技部组织的专家对“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等三个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进行验收时,认为项目成果有效解决了毕节喀斯特山区生态保护与农民增收、经济发展的和谐共存问题,建立了以沼气为纽带猪沼菜“三位一体”的设施农业循环等模式,为喀斯特地区可持续发展成功探索出了多种可借鉴推广的经济技术模式。

     

        在此基础上,贵州省研究提炼出9种不同类型的石漠化综合治理技术模式和相关配套技术,应用于78个县(区、市)的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

     

        科技创造了贵州工业化、城镇化循环经济模式。在磷矿资源开发利用领域,贵州研发了复杂、难处理、低品位磷矿体高效无废综合开采关键技术、沉积型硅钙质磷矿石选矿技术等,全省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利用率达到44.22%。(本报记者 柳路 本报通讯员 顾海凇)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