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11月08日 星期四

    迈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征程

    ——十八大代表的回顾与展望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11月08日 09版)
    近日,扬州大学“90后”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制作党徽等剪纸作品,表达对党的热爱。 孟德龙/CFP

        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迎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意义的历史时刻。

     

        雪后初霁,天高气爽。出席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2200多名代表,带着8200多万名党员的信任和重托,带着13亿人民的期盼与希望,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聚到首都北京。

     

        在代表们准备会议的紧张间隙,本报记者深入到各代表团的驻地,倾听代表们对于过去工作的回顾和感受,体会他们对于未来发展的信心与决心。

     

     “我们在应对挑战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你们有机会一定要到新北川来看看!”农行四川分行北川支行党委书记、行长江山代表是个灾难压不垮的羌族汉子,他告诉记者,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在全国人民尤其是山东省的援助下,北川的城市建设、文教卫生、生态环境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在33个援建区域中,已经有23个实现了正常的生产和生活。”

     

        这十年,发展的道路极不平坦。然而,自然灾害摧不垮我们发展的信心,国际金融危机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清未来的发展道路……“我们在应对挑战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采访中,代表们对十年来的改革发展成果给予高度评价。的确,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发展改革任务,中国,走出一条让世界惊叹的中国特色科学发展之路。

     

        在河北省沧州市委书记郭华代表看来,这是一条日新月异的城市现代化之路——“过去提到沧州,人们首先想到林冲发配、武术、杂技;今天再谈沧州,人们想的更多的是黄骅大港、京沪高铁、渤海新区、石油化工和装备制造之城。我想,在全国各地,这十年来,像沧州这样的城市很多很多。”

     

        让浙江日报记者部副主任俞佳友代表印象深刻的,是一条万象更新的新农村之路——“连续多年,中央的1号文件都与‘三农’有关,都把发展农业、实现农民增产增收摆在了突出的位置。农民种粮、购买农机有补贴,还加大培训力度以提高农民素质,不仅让农民兄弟‘富了口袋’,而且还让他们‘富了脑袋’。”

     

        美丽的彝族姑娘、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县大坪子乡中心校校长马剑霞代表,是坚守在群山中的“最美乡村教师”。最让她开心的,是均衡发展的惠民之路——“随着一系列民生工程和惠民政策的实施,彝区教育发生了很大变化,现在走到哪儿,最漂亮的房子都是学校。彝族儿童入学率也有了大幅度提高,尤其是有更多的彝族女童上学了!”

     

        中国华电集团公司党组书记李庆奎代表感受最深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之路——“我们经受住国际金融危机、欧债危机持续蔓延等严峻考验,顺应了世界低碳发展潮流,坚持推进科技创新,大力发展清洁高效能源,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资源环境效益的统筹兼顾、和谐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东南大学党委书记郭广银代表说,“十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比如在江苏省,特别是苏南一带,能实地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这条道路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

     

     “科学发展观在实践中发挥了巨大的威力”

     

        中国是个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贫乏、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发展中大国,改革开放30多年,我们走完了西方国家一两百年才走完的历程;今天的中国,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前景更加辉煌。“科学发展观为中国的成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在实践中发挥了巨大威力。”分析十年实践的成功经验,代表们对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表现出高度的认同。

     

        “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最重要的理论创新成果之一。”在不少代表看来,我们的事业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关键的历史节点,党中央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2003年,首次提出“牢固树立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科学发展观被写入党章——从此,中国的发展,旗帜更加鲜明。

     

        发展中始终不忘以人为本。昆山市委书记管爱国代表说:“昆山始终把‘群众满不满意、认不认可’作为衡量的根本标准,全力构建较为完善的增收长效机制、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优质均衡全覆盖的公共服务体系,正确处理党群干群关系、新老昆山人关系、劳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确保‘群众的想法有人听、群众的困难有人帮、群众的生活有质量、群众对未来有希望’。”

     

        发展中更强调全面。甘肃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吴德刚代表说:“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多民族聚居、地域辽阔、发展不平衡的中国走出了中国特色的区域协调发展道路。全国对口支援新疆、西藏、青海等,东部支援西部、东部反哺西部,数以万计的干部、医生、教师、技术人员参与到西部大开发中。通过先发展带动后发展,东部支援西部、东部西部互动,中国这个多民族国家实现了民族大团结,实现了不同区域协调发展,这是十年来中国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展中更关注协调。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宋志平代表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中国建材市场化经营的成功实践证明,央企和地方国企、民企有巨大的互补性和融合性。央企和其他所有制企业的关系,是多赢和共生的关系。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国企和民企在整个产业链中相互关联,是大河和小河的关系,处于共同的系统之中。”

     

        发展中更要求可持续。中国钢研科技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才让代表说:“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历程告诉我们,要想国富民强、跻身世界一流方阵,就必须遵循科学发展规律,坚持自主创新。作为科技型的中央企业,我们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唯有潜心钻研、突破创新、掌握核心技术,在日新月异的科技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和话语权,才能为提升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为实现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作出贡献。”

     

     “我们对党和国家的未来充满信心”

     

        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上启下的关键五年。机遇与挑战同在,前进的道路注定不会一帆风顺。对此,代表们表现出高度的自信:“十八大将为我们进一步指明前进方向、增添发展动力”,“只要团结一心跟党走,我们的国家就会更富强,百姓的日子也一定会越来越好!”

     

        西安交通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南宁代表说:“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走出一条与西方世界现代化迥然不同的发展道路。中国的社会价值体系和价值观念,应该在人类和平与经济繁荣发展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大学应当成为文化传承创新的守望者和担当者,积极面向世界塑造一种开放和包容的中国精神。”——这自信,源于我们走上了一条符合国情的中国特色发展之路。

     

        郭华说:“十年发展实践,十年沧桑巨变,让我们体会最为深刻的一点是,必须不断解放思想。党的事业能够高歌猛进,离不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个优良传统,我们不能丢。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与时俱进,不断把发展推向新境界。”——这自信,源于我们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的思想活力。

     

        不断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永葆党的先进性,是党领导各项事业取得成功的保障。过去十年,开展保持先进性教育、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印发《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完善地方党委领导班子配备改革后工作机制的意见》,颁布《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印发《关于进一步从严管理干部的意见》……李庆奎说:“我有一个深刻体会,就是不断加强和改进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党组织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是国有企业实现科学发展的有力保证。十年来,我们华电集团公司党组坚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和改进党建工作,为创建世界一流能源集团提供了强大动力。”——这自信,源于我们从不固步自封,总是自我完善。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信息通信安全领域首席专家吴江代表说:“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要以国家强盛、民族复兴为己任,将科技创新的时代精神与科技报国的民族精神结合起来,落实在平凡岗位上,体现在日常工作中。”河南省南阳市文联副主席凌解放代表说:“文化发展同样是民族振兴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有最丰厚的文化遗产、资源,但我们的文化事业发展与世界上的文化强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在新的时代,我们需要有与我们国家综合国力相匹配的文化的勃兴。我们每一个从事文化事业的人,都应以此为己任。”——这自信,源于每一个共产党员,在各自岗位上,兢兢业业、无私的奉献!(本报记者 齐芳)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