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11月08日 星期四

    一幅“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胜景徐徐展开——

    扬州:用世界语言讲述“名城故事”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11月08日 05版)

        2000多年前,举世闻名的大运河发端于江苏扬州;今天,扬州以运河的名义“拥抱”世界。

     

        9月25日,第25届世界运河大会与第6届中国·扬州世界运河博览会合并召开,来自23个国家、14条著名运河沿岸城市以及内河航道国际组织的代表和专家齐聚扬州,共同探索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和利用。

     

        这是两个世界运河城市盛会历史上的首次“握手”,也是扬州以运河文化邀约世界的一个创造性举措。

     

        在悠悠流淌的运河哺育与见证下,扬州正徐徐展开一幅“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胜境。扬州市委书记谢正义说,扬州正加快建设世界名城,“我们坚守文化为魂,挖掘提炼扬州历史文化之精华,用国际化视野和世界语言讲述扬州故事。”

     

     以运河邀约世界,两项盛会吸引全球眼光

     

        在世界的东西方,各有一个世界运河城市的盛会:内河航道国际组织于1988年发起、欧美国家共同参与的世界运河大会;中国扬州和中国太平洋经济合作全国委员会于2007年发起、世界运河城市共同参加的世界运河名城博览会。

     

        当这两个世界运河城市盛会首次相聚时,来扬州出席盛会的内河航道国际组织主席大卫·百灵杰说:“我很激动,因为这是世界运河大会举办24年来,第一次在亚洲举办,也是第一次在北美和欧洲以外的地区举办,而这多亏了扬州的先见之明。”

     

        诚如百灵杰所言,扬州的先见之明正是精确把握了运河城市的一个共同特征:经济发达、文化繁荣,需要一个沟通交流的世界性平台。

     

        回顾“运博会”历史,彰显盛会的国际性与时代性——第1届,38座中外城市市长共同签署了《扬州宣言》,承诺尽一切可能科学、合理地保护利用运河,将此视为神圣使命与永恒目标,共同谱写运河与城市和谐发展的新篇章;第2届,中国大运河保护与申遗城市联盟正式成立, 并就大运河保护规划的编制与申遗达成《扬州共识》;今年的第6届,共同感受“大运河,活态遗产”。

     

        9月27日,来自加拿大、荷兰、比利时等12个国家的近百名嘉宾、运河及申遗专家参加“寻访活态遗产·同走申遗之路”运河行活动。加拿大国家公园局前局长、里多运河历史文化遗址前负责人道格拉斯·斯图尔特说:“大运河是活态的、流动的,她还给两岸留下了无数文化遗产,扬州用世界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中国大运河的普世价值,祝她早日申遗成功。”

     

     鉴真马拉松,让世界领略人文体育魅力

     

        今年9月25日,一则消息让扬州人兴奋不已——国际田联函告中国扬州鉴真国际半程马拉松赛组委会,该赛事正式通过审核荣升金标赛事。

     

        在众多竞技体育项目中,马拉松是一项不需任何语言即可被世界看懂的体育运动。而在国际马拉松界,鉴真马拉松是唯一一个以人名命名的赛事,让世界读懂了扬州的城市文化内涵与创新包容。

     

        设立于2006年的鉴真马拉松赛,今年创造了令同行羡慕不已的纪录:吸引了41个国家和地区的3.5万名运动员前来参赛,央视与江苏国际频道等媒体向27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城市实况转播。

     

        短短7年,每年4月最后一个周日参加“扬马”,已写入海内外马拉松高水平运动员以及“马友”的“计划表”。对此,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段世杰这样理解:扬州、鉴真、马拉松,在精神上天然接近。

     

        段世杰说,扬州历经繁华沧桑,从未放弃对梦想的追求。鉴真大师是唐朝时扬州的高僧,他在五次东渡日本弘扬佛法失败且双目失明的情况下,坚持第六次东渡,最终取得成功。扬州的坚韧不拔、鉴真大师的永不放弃、马拉松的永不止步,三者精神高度融合,扬州人把对鉴真的礼敬、对马拉松的礼赞,转化为办赛事的热情,使得鉴真马拉松不断成长。

     

        “‘扬马’是中国马拉松界首个获得国际田联金标赛事的半程马拉松比赛,实现了中国半程马拉松金标赛事零的突破,也为扬州世界名城建设增添了醒目的徽标。”江苏省体育局副局长颜争鸣说。

     

     文化博览城,历史遗存展现东西文明交融

     

        10月17日,江苏扬州迎来大手笔文化产业项目:东方演艺集团与扬州签署协议,投资50亿元建设东方演艺文化产业扬州基地。在建设一个大型演出剧场的基础上,打造一台具有3D视觉效果、“国际一流、国际领先”的大型驻场演出,诠释“唐宋元明清,从古看到今”的“扬州文化”精髓。

     

        扬州是中国少有的通史式城市,汉唐清三度辉煌,康乾盛世之时更是世界上人口超过50万人的十大城市之一。作为曾经的世界都会,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点,扬州以包容的心态接纳着中西文明在此碰撞、交融,日本遣唐使,波斯商人,韩国汉文学开山鼻祖崔致远,穆罕默德第十六世裔孙普哈丁,历史上最早将中国系统介绍给欧洲的西方人、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都在这里留下了足迹。

     

        面对丰厚的历史遗存,血液里奔腾着文化基因的扬州人秉承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精神,在国内率先建设文化博览城。

     

        2006年5月,扬州市委、市政府作出建设“文化博览城”的重大决策,提出要用15年的时间,把扬州建设成为“文博城”。多年的埋头建设,到今年底扬州将建成文博场馆86所,明年建成90所,2014年建成100所。

     

        扬州市文化博览城建设领导小组副组长洪军说,“文化博览城”的建设主旨,就是把扬州隐性的文物资源亮出来,分散的文化资源串起来,宝贵的精神资源用起来,充分挖掘古城扬州的文化内涵,向世界彰显城市的文化个性。

     

        如今,已经建成开放的82所文博场馆,每天接纳着五湖四海的来宾。马可·波罗纪念馆、崔致远纪念馆、鉴真纪念堂、普哈丁墓园、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一件件无言的文物,讲述着人类都能听得懂的故事。(本报记者 袁祥)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