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11月06日 星期二

    中国是充满活力的“新兴大国”

    ——访芬兰亚历山大研究所所长基维宁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11月06日 08版)

        金秋时节,记者采访了赫尔辛基大学亚历山大研究所所长玛尔库·基维宁。他现年61岁,不仅是研究员,还是社会学家和作家。他曾在芬兰多所大学执教,可谓桃李满天下。作为芬兰研究俄罗斯和东欧地区权威机构的领军人物,他的足迹遍及俄罗斯、中东欧各国、美国和中国,日程总是排得满满的。因研究工作需要,他对中国政治经济乃至文化一直具有浓厚兴趣。

        基维宁曾数次访华,我们的谈话自然从他1998年第一次到中国访问开始。他说,访华前,他曾经多次到印度以及中东欧地区访问,这些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发展中国家”的印象,“想必中国可能与这些国家的情况也差不了许多”,他怀着这种想当然的心态登上了飞往北京的班机。走出北京首都机场的一刹那,他惊奇地发现北京同想象的不大一样,在北京和上海等地的访问使他对中国有了新的认识。他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中国已是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物质极大丰富、充满活力的“新兴大国”。

        基维宁教授说,中国的经济发展令世界瞩目。2003年至2011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为10.7%,同期世界经济增长率为3.9%。中国经济占世界经济总量的份额从2002年的4.4%提升到2011年的10%左右,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的排序从2002年的第六位一跃上升到2010年的第二位。在过去的30多年,尤其是在最近的10多年里,中国经济的确发生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变化。与许多后来实行市场经济和尚未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相比,中国在发展经济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方面已经远远地走在了前面,中国同发达国家的距离正在缩小。

        中国经济何以能够保持高速发展一直是国际经济学专家潜心研究的问题。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前全部实行计划经济,但实践证明计划经济制约生产力,不利于经济发展,中国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不断摸索出一条适合于中国国情的新路。基维宁认为,中国提出的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实际上就是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完美结合。市场经济活跃了市场,满足了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计划经济增强了综合国力,使中国跻身于世界的经济大国、强国行列。中国从建国初期以来就开始实行的“五年计划”对综合国力的提高非常重要,实际上许多早已实现了市场经济的国家,他们的宏观调控能力还是很强的,尤其是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在能源开发方面,科威特和挪威实现100%国有,然而在一些刚刚实现市场经济的国家如俄罗斯,其石油的国有份额才占40%。那里极度地放纵市场,无序竞争,造成国有资产严重流失和社会的两极分化,已经没有任何计划而言。

        基维宁强调,中国的经济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很大,中国经济成功之路为那些刚刚实行以及尚未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提供了鲜活的经验。这就是中国模式——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完美结合。(本报驻赫尔辛基记者 赵广俊 本报赫尔辛基11月5日电)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