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声音”在世界舞台上越来越响亮,而在电影创作中,我们同样必须发出有主流价值观、有优秀文化深度和历史底蕴的声音
看电影《钱学森》时,总是听到德沃夏克的著名音乐《我的祖国》,但是在《上甘岭》中,《我的祖国》是“一条大河波浪宽”,那才是我们国家的气场。
巨大灾难袭来之时,众志成城的气场特别明显,每一个人都有着人格升华的自我意识。人们还很清楚地明白,在这样的时刻,人格升华不是某些人个别的现象,而是一种全体的行为,一种集体潜意识,这就是气场的作用。电影本身就是制造气场的工具和环境,而导演和演员正是气场的中心和源泉。当我们要讨论关于国家气场的时候,当然不能回避电影的特性,不能回避主创人员的成功与否对于气场的作用。
相信人们不会忘记《拯救大兵瑞恩》片尾出现的巨大的美国国旗,“为了一个美国母亲”的理念成为全片的价值旗帜,气场在影片开始就已经生成在当中,并被不住地渲染,不断地累积,不停地塑造。它不仅是一次战斗的气场,不止是一支小分队担当使命征途的气场,它更成为了国家的气场。这也是那面美国国旗真正得以在片尾的银幕上迎风飘扬的原因所在。
我们现在有卖座片了,也有高科技片大制作了。但是,国家气场却还显得缺乏。如果说主旋律影片最应该承载国家气场的话,它还需要加上国家意识的张扬,国家意识当中与老百姓有着共同价值的意识的张扬。国家是靠什么立国的?社会的精神支柱在哪儿?人道主义、道德良知、血缘亲情、生命尊严,土地情怀、苍生悲悯等等,这一切都可以成为“主流价值”的精神并在艺术创作中生成巨大的气场从而紧紧吸引住观众。
近期出现的国产电影开始显示出强大的国家气场,它是凝聚起人的情感,团结起人的力量,使人向上的动力
要塑造国家的气场,影片所要做的不是别的,而是必须能够让观众认同你的故事和在故事中渗透的主流价值。只有激发了观众的情感才能产生出国家的气场。我们欣喜地发现,近期出现的国产新片中,国家气场越来越强烈。11月1日起电影《冰雪十一天》进入了院线,很多人红着眼圈看完了影片。影片表现的是在特大冰雪灾害面前,民警们用火热的心和牺牲精神成功化解了几十万人滞留车站、一触即发的危机,一种同仇敌忾、万众一心的国家气场从中呈现出来。虽然影片没有出现国旗和国歌,但是,当所有停电的大屏幕刹那间显示“通畅”的一片绿色时,当几十万在饥寒交迫中共同奋战的人一起发出掌声和欢呼声时,国家气场产生了。在电影《走过雪山草地》中,当投奔红军的藏族女同胞将护身符变成红星闪烁的军帽时,国家气场也在悄悄传递:正是这样坚定的信仰使得中国革命取得最终的胜利,使得现在的中国越来越强大。
国家气场源自于人民对国家有共同的感觉,或者说对于国家共同的认同。因此,对一部影片而言,国家气场绝非可有可无、可要可去的点缀,它是凝聚人心、团结人心的重要因素,是向上的动力。
如果有人认为电影不应该承载过重的责任,那我们可以说,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也同样能体现出国家的气场,关键是一定要树立国家的意识
气场恰恰不是沉重的意识形态灌输、刻板的宣传口号和违心的政治宣讲,它有时仅仅是一种感觉,一种力量。比如,近期上映的一部小电影《指尖太阳》,影片写了一群留守儿童的故事,但却没有采取凄苦的叙事方式,而是用温暖的太阳作为意象,影片也没有直接出现上级政府如何派人来关爱留守儿童,但是,在孩子们玩耍时广播的背景声音里,在作为背景出现的电视机播放的节目里,从始至终都是党的声音,党的惠农政策等,这就是一种国家意识和国家气场的传递。
电影能对人的心灵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中国电影应该是人类精神世界当中所有正能量的集合,是国家主流价值形象塑造的重要手段。因为国家是民族的承载平台,国家是和世界交流融合的代表,国家是我们十三亿人民心的绝对归宿,没有国家气场,中华民族不足以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的电影一定要树立国家的意识,一定要着力于营造国家气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