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电视特有的表现手段,以让人耳目一新的方式,讲好十年间中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百姓生活实现跨越的故事?成就报道如何让老百姓入脑入心?这一直是中央电视台十八大主题宣传孜孜以求的目标。《数字十年》就是中央电视台在主题宣传中一系列新的探索和尝试的代表。
从8月21日开始,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新闻30分》、《朝闻天下》等栏目中,推出了《数字十年》系列节目。这是中央电视台十八大宣传的一个重点节目,也是我们创新报道形式的一个新亮点。节目一经播出就得到了观众的好评,网上点击率数以百万计。《数字十年》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巧妙地赋予一个个抽象的数字以具象化、人性化、故事化的鲜活形态,用小数字、小图表、小细节折射大变化、反映大主题、彰显大时代。
数字可以让庞杂的事物变得易于梳理,让主观的直觉有了客观的印证,让流逝的时间有了清晰的标记。数字本身也许是简单的,甚至是枯燥的、冰冷的。照理说,数字的这种特性不是最适合电视化表达的。然而,数字背后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内涵,冰冷的数字指向的是火热的内容,给人以无限解读的空间,通过对比和形象化表达,数字可以变得可感可知,结果是,这反倒使电视表达的优势更得以彰显。有观众就评价说,《数字十年》让人们三分钟看懂中国十年的变化。
过去十年,中国速度让世界震惊,中国变化让世人惊叹。于是,中央电视台想从最严谨、最客观的切口,来展示十年来我们身边的种种改变,用具体的数字来为中国发展道路做最好的注脚。《数字十年》寓大主题于小数字之中,以别具一格的信息传播方式拓宽了成就报道的新模式。它关注的数字都是关乎国计民生、老百姓十分关心的数字,如国内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百姓生活变化、粮食总产量、平均预期寿命、中国网民数、单位GDP能耗、医保覆盖率、十年减贫数、新增就业数、进出口贸易额等。节目通过一组组对比强烈的数字、一幅幅清晰直观的图表、一张张生动形象的动画演示,以别具一格的电视表现手段,把十年间我国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取得的成就和人民生活发生的巨变活泼生动地呈现给观众。
在《数字十年》中,枯燥的数字变成了“主角”,由一个核心数字延伸出去,跟进一个前后对比的数字,然后再对应一个百姓身边的生活数字,通过百姓的直接感受和切身体会折射出一个领域、一个行业乃至整个国家的进步与成就。比如,在《数字十年粮食八连增》中,“2011年达到11424亿斤,比2003年增加2800多亿斤”这两个数字告诉观众粮食增加了,但是难以让人理解增长的具体程度,于是节目形象地表述为“相当于我们每个人多了200多斤粮食”,一下子让枯燥的数字变得形象生动、通俗易懂。
小数字也有大视野。《数字十年》把中国发展的数字放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客观观察、理性分析,从而使中国数字具有世界意义。在讲述GDP、粮食产量、进出口贸易等领域的十年变化时,都是既有中国自身的纵向对比,又有与其他国家的横向对照。《数字十年》在彰显中国成就的同时,深入挖掘了中国成就对世界产生的影响,从全球化的视野展现中国成就的非比寻常,大大提升了节目的立意,拓宽了视角。
《数字十年》在语言表达上更加亲民,它以一种“平等”的视角与观众交流,以故事化表述为手段,语态给人以轻松、亲切和娓娓道来的感觉。你感觉不到是在“播”新闻,而是在“讲述”,在“拉家常”。比如,在讲到“百姓生活变化大”时说,“今天,看大片儿,玩网购,全家出国去旅游成为咱老百姓新的生活方式。生活好了,出去逛逛的底气就足了。”再比如,将“医保”比喻为“一把可以遮风挡雨的大伞”,将“进出口贸易”形容成“跟其他国家做买卖”,把“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比喻为“赛跑”等,都让人在自然而然的状态中接受了它。这样的语言表述,是一种贴近百姓个人感受的口语化表达,既清新自然,又富有人情味,这就超越了一些成就报道中容易出现的严肃刻板、高高在上的解说风格。
从画面表现来看,每一期节目都有大量的图表和动画形式,这些视觉元素的大量运用,增强了节目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很多复杂枯燥的经济概念、专业术语在节目中变得形象化、可视化,避免了与观众的隔阂感。《数字十年》的动漫画面和图表,既与文字融为一体,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既有丰富的信息量,又有很强的表现力和张力。在“医保覆盖率超过95%”的报道中,画面上的医保制度变成了一把大伞,虽然下着雨,但是在伞里的老百姓都得到了庇护,农民和城镇没有工作的老人、儿童、大学生等不同身份的人群纷纷走进伞内。这种图解把一个个数字具象成了一个个生动温馨的图画,有温度,有人情味,且老少咸宜,直观易懂。
中央电视台会继续在创新中贴近,在贴近中创新,力争推出更多以小见大、见微知著、深受百姓喜爱的节目,提升中央电视台的影响力和舆论引导力,满足观众的新期待。
(本文系中央电视台台长胡占凡为《数字十年——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十八大特别报道》一书所作的序。本书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