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旗帜是共同理想的火炬,引领社会发展进步;
正确道路是昭示未来的坐标,凝聚团结奋进力量。
中国共产党带领亿万人民,历经90多年奋斗创造,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开创了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
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十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辉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前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国大步奔向民族复兴的美好明天。
“中国奇迹”揭示“中国道理”
1921年7月,13名代表历尽千难万险聚集到上海,秘密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他们,代表着50多名中国共产党党员。
91年后,已成为世界第一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将在北京召开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2200多名代表出席。他们,代表着8000多万名中国共产党党员。
美国福布斯网站说,对于这个世界来说,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正在变得比美国总统选举更加重要,“引起全球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中国共产党的奇迹不仅是自身发展壮大,更重要的是她领导的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奇迹之中,蕴含着什么样的力量?
奇迹背后,揭示出怎样一种道理?
9月的广东,暑热初消。位于顺德的海信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总部,一盆盆鲜花簇拥着邓小平铜像。20年前的春天,“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由这里传遍华夏大地。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前进的道路上,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加深着对发展问题的认识。
增长是发展的基础,没有经济数量的增长,没有物质财富的积累,就谈不上发展。但增长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发展。
“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探索促进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的精辟论断,指明了中国发展新的航程。
从上个世纪80年代,海信科龙的创始人用锤子“敲”出第一台电冰箱,到在高速扩张中经历挫折,转而调整发展思路,再到如今成长为中国大型白色家电制造企业之一。公司总裁任立人说,从“发展才是硬道理”到“科学发展观”,正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中国道理”指导着企业的成长、转型和发展壮大。
十年发展,成就辉煌。但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严峻。
中央党校教授辛鸣说,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确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根本的就是要始终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而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
“中国道路”指向“民族复兴”
近百年前,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把位于北部湾的钦州港规划为“南方第二大港”。2012年底,钦州港吞吐能力将突破1亿吨,跨进国际大型港口行列……
钦州市委书记张晓钦感慨万千:“前人的夙愿在我们这代人手中实现了。”
钦州港的变迁是“中国道路”的缩影。
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人民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性任务之后,如何继续带领人民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这是时代提出的新的重大课题。
30年前,经过几十年艰辛探索,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向世界宣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那一刻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就有了新的实现路径。
从改革开放初期提出“三步走”战略,到党的十五大提出面向21世纪的“新三步走”,再到十七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复兴之路的历史方位日益明确,复兴之路的实现路径愈加清晰。
从“两个文明一起抓”,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再扩展到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统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日臻丰富完善。
让脚下的道路越走越宽广,使前进的航向始终不偏离。中国共产党用科学发展的实践绘就“中国道路”的新图景——
更加注重质量效益、均衡持续的发展,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创新驱动,更加注重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更加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代表着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实现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代表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这就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伟大旗帜。”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静如说。
实践已经证明,历史还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唯一正确道路,科学发展之路是通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中国制度”保障“文明进步”
“有事就找玉娟,我会珍惜大家投给我的庄严一票,全心全意为大家服务。”作为北京市石景山区人大代表候选人,八角北里社区居委会党委书记王玉娟,在与选民的见面会上向大家郑重承诺。
目前正在开展的县乡人大换届选举,是2010年选举法修改后的首次选举。
“选举法对代表候选人与选民见面等作出制度性安排,为更好地实践人民当家作主,巩固和完善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提供了保障。”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何晔晖说。
党的十六大以来,伴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成熟和完善,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逐步形成。
中央党校教授谢春涛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一重大概念的明确提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的丰富和发展。
30多年前,改革开放发轫之时,邓小平就高屋建瓴地指出: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回首十年,中国共产党在自身制度建设方面率先垂范。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全会报告工作制度、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巡视制度、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等逐步建立。
回首十年,“尊重和保障人权”载入国家根本大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如期形成并不断完善,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进程站上新的起点。
回首十年,举行立法听证会、开展执法检查和立法后评估、围绕难点热点问题开展专题询问、着力加强人大常委会自身建设和代表履职工作,国家根本政治制度展现蓬勃生机。
回首十年,专题协商形成制度,一大批党外人士在各级人大、政府、政协和司法机关担任领导职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丰富完善。
回首十年,国有企业在改革中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民营经济更加活跃。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更趋成熟。
德国柏林社会科学中心跨国冲突和国际制度系主任米夏埃尔·曲恩说,“最迟从金融危机以来,以中国为代表的政治制度成长起来”,“它有两个特点:一是大不相同,二是卓有成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特点和巨大优势在这一制度下得以充分展现——
2010年7月5日,对广州市众多部门的负责人来说是个不眠之夜。这一天,广州市政协举行常委会议,就进一步加强亚运会软环境建设进行专题协商。时任广州市长的万庆良当晚召集相关部门,对17个专题小组提出的33条建议逐项研究办理。
广州市2009年在全国率先制定并实施政治协商规程,实现了从“关心协商”到“必须协商”,从“可以协商”到“程序协商”,从“软办法”到“硬约束”的转变。
“这就是制度的力量。”广州市政协主席苏志佳说。
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坚持改革开放,从依法治国到社会管理创新,从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到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人民共同富裕,从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到集中力量办大事……制度为乘风破浪的中国巨轮保驾护航。
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无论作为实践、理论,还是作为道路、事业,最终都必须落实到制度上,才能真正做到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
“中国精神”开拓“伟大事业”
群山环抱,秋雨淅沥。在9月21日联合国国际和平日到来之际,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和联合国机构官员齐聚太行山脚下的河南林州,与当地人一起,用艺术的形式发布和平宣言,撞响世界和平之钟。
曾经是联合国环境项目负责人的诺尔·布朗博士对记者说:“我对红旗渠的故事及其象征的精神早有耳闻,在‘红旗渠精神’的故乡举办国际和平日活动,可以告诉世界,精神能够为人类提供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
面对改革发展的艰巨任务,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以怎样的精神状态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要靠旗帜高举起、干群再凝聚、力量再爆发、奇迹再创造的‘中国精神’来做一个响亮的回答!”林州市委书记郑中华坚定地说。
林州人的回答,充满着中国人特有的精气神。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时代赋予中国共产党人光荣使命,未来向中国人民发出热切召唤。我们必须更高地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金秋的北京,天安门广场游人如织。站在巍峨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前,注视着巨大的汉白玉浮雕,从“虎门销烟”到“五四运动”再到“胜利渡长江”,中国人民百多年来为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所走过的道路呈现在眼前。
不远处,两块超宽电子屏上“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三周年”“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标语,将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又一次镌刻在时代的坐标上——
未来5年,要为到2020年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到本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中国将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从日益清晰的“中国道理”,到愈加宽广的“中国道路”,从关系根本的“中国制度”,到激发力量的“中国精神”,时代的选择彰显着伟大旗帜的光辉,指引着中国人民在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阔步前进!
(新华社北京11月2日电 记者刘思扬、霍小光、张宗堂、华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