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11月02日 星期五

    讴歌伟大时代 艺术奉献人民

    2012年全国优秀剧目展演艺术创作座谈会(音乐舞蹈杂技)发言摘登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11月02日 15版)
    李稻川
    欧建平
    黄民暄
    孙力力
    李 伟
    孙 毅
    莫 凡
    田玉斌
    李培智
    温中甲
    黄奇石

        编者按 由文化部主办的“讴歌伟大时代,艺术奉献人民——2012年全国优秀剧目展演”自8月9日开幕以来,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近日,文化部召开艺术创作座谈会,专题研讨参加展演的音乐舞蹈杂技类剧目。文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董伟出席并讲话。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陶诚、副巡视员翟桂梅,以及李稻川、欧建平、黄民暄、田玉斌、黄奇石、孙毅、李培智、温中甲、莫凡、孙力力、李伟等专家学者、艺术家和院团代表参加座谈会。本报现将董伟副部长的讲话和专家学者的发言摘编如下,以飨读者。

     

        中央歌剧院国家一级导演  李稻川

        这次文化部举办2012年全国优秀剧目展演,在全国众多剧目中挑选出100多台优秀剧目进京演出,不能不说是文艺繁荣带来的“井喷”现象,令人振奋。特别是国家艺术院团资源雄厚、人才济济,在展演期间推出了一批新剧目,许多耳熟能详的经典剧目也得到了新的诠释,此外还推出了一批新人。像中央歌剧院不仅推出了两部新歌剧《辛亥风云》和《山林之梦》,还上演了两部经典作品《图兰朵》和《蝴蝶夫人》;中国东方演艺集团的合唱音乐会《爱的旋律》也让我兴奋不已,虽然22个合唱节目都是观众熟悉的歌曲,但从头至尾,新意不断。可以说,国家艺术院团在展演中充分发挥了导向性、示范性和代表性作用。

     

        对于参加展演的优秀剧目,我有一个建议,那就是要坚持下基层、进校园,让更多的观众看到我们的演出。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演员们也得到了锻炼,有了施展自己才华的阵地。如果没有这样的锻炼,许多演员是不会那么成熟地站在大剧院的舞台上表演的。另外,我还建议以成立创作中心的方式,解决新剧目创作困难的问题。美国有很多这样的创作中心。像奥涅尔戏剧中心,每年都有各种各样的戏在那儿试排,然后它把各个剧院的负责人或者经纪人请来看,很多戏都是从那儿走出去的。在这种创作中心里,新剧目可以先让专家把关、论证,还可以先试排几段,等比较成熟了再大规模投产。同时,还可以举办各种培训班和讲座,不断提高主创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创作能力。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长  欧建平

     

        最近我到美国开了一个研讨会,主题叫《美国舞蹈大扫描》,主办单位是个民间学术组织,叫“美国舞蹈在海外”。这个会不是每个人念论文,而是研讨美国的舞蹈在世界各国推行得怎么样,还有什么障碍和问题。我觉得这个事挺有意思,美国的电影、音乐、舞蹈已经做得很强了,却还在讨论这个问题。而我国文艺事业60多年来虽然取得了用任何文字描述都不过分的成就,但还没有真正进入国际主流文化市场。而且,外国人对我们的认知也不完整,只知道中国富了,要学中文,将来好到中国来挣钱,但对中国文化却知之甚少。当然,我们也在不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但究竟怎样真正地走出去,怎样才能让我们的剧(节)目在国际舞台上留下来,怎样了解外国人对中国文化到底需要什么,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我们要多做一些研究性工作,这样才能知道下一步应该怎么做。

     

        在这次展演活动中,中央芭蕾舞团引进了国际著名编导约翰·诺伊梅尔的芭蕾舞剧《小美人鱼》,这让中芭往前走了一大步。中芭能有这样的眼光,是因为他们长期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经常与国际芭蕾舞大师交流,整个团的观念、意识、方法、技术等都比较容易跟国际接轨。所以我觉得对外文化交流特别重要。《小美人鱼》首场演出一气呵成,细节精致到了有条小船在海浪曲线上走。全剧有几十处亮点,都是用小的动作细节去简单易懂地交代人际关系,推动情节发展,并且加了很多编导自己的解释,但你在理解过程中却没有障碍,为什么?因为动作的细节把故事都讲清楚了。这部戏有太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了,它在用生活动作叙事方面动了很多脑子,使整个舞剧的表演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回避了大量与故事无关、纯装饰性的舞段,更没有脱离塑造人物形象需要、一味炫技的舞段……这对国内舞蹈界应该有一个示范意义和启迪作用。在这部戏的整个排演过程中,70岁高龄的诺伊梅尔在生活方面从未提出过什么要求,但对艺术的精益求精,却常常使得中芭演员接近崩溃,结果不仅为我们留下了一部精品剧目,而且留下了一种敬业精神。

     

        中央芭蕾舞团原副团长 黄民暄

     

        作为评委,我对这次国家艺术院团优秀剧目展演有两个评价:一是文化部领导重视,国家艺术院团热情高涨。二是展演功德无量,既为青年演员脱颖而出创造了条件,也为中直院团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平台,还有就是真正形成了中直院团集体演出这样一个拳头的力量。展演实施了3年,实践证明是成功的,对于中直院团来说是一个最好的检验。因为艺术院团存在的意义就是演出,不演出艺术院团干吗?至于演出是否成功,那就要用剧目的质量高不高、演员的阵容强不强、观众是不是欢迎这些标准去衡量。

     

        当中直院团的院团长其实是很难的,甚至可以用心力交瘁来形容,每天就跟热锅上的蚂蚁一样,有很多的事情要处理,要生存,要面对市场,要挣钱。但既然是国家艺术院团,就有一个导向性、代表性和示范性的问题,也就是如何定位。最近我一直在想两个问题:一是国家艺术院团的演出怎样才能对得起自己这块牌子;二是怎样才能对得起只有十几年的舞蹈演员的舞台生命,让他们在中直院团真正发挥他们的所学所长,而不是在台上晃一晃,跳个伴舞。很多演员从事舞台表演都不光是为了谋生,为了挣钱,他们想的是怎样能够把学到的东西在舞台上展现出来。如果剧院能给他提供一个表现和上进的机会,他会觉得有奔头。如果不能,那不是对人才的浪费和荒废吗?

     

        中国杂技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杂技团副团长 孙力力

     

        这次展演活动特别好,给我们提供了一次相互学习和交流的宝贵机会。这些年来,文化部给予了杂技界很大的支持,像去年出台的《中国杂技艺术振兴规划(2011-2015)》,是指引中国杂技艺术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对于杂技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许杂技在中国的各艺术门类中并非名列前茅,但我们觉得杂技的艺术生命力和竞争力还是很强的:杂技有3000多年的历史,其他任何一个艺术门类都没有这样持久不衰的生命力;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国际艺术赛场上获奖最多,在文化艺术“走出去”过程中也是实现创汇最多的艺术门类。我们能够发展到今天,依仗的是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与支持,和我们自身的自强不息和创新拼搏。

     

        对于已经实现“转企改制”的中国杂技团来说,当前生存和发展是头等大事,但是我们也仍坚持着精品发展战略。因为我们叫中国杂技团,必须发挥导向性、示范性和引领性的作用。以参加全国杂技比赛为例,任何其他团体都可以不参加这个比赛,但是我们自己给自己压力,每次都必须有高品质的的创新节目参加比赛。杂技这几年的变化特别快,取得的成绩也是有目共睹,但是我们的艺术发展也不断面临着新的挑战与问题。比如当下杂技剧就已经成为一种趋势,随之而来的也有一些争议,主要是杂技应该怎样讲故事,怎样把故事和杂技艺术本体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些仍是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问题。

     

        全国杂技比赛是杂技界的风向标,对于推动杂技的繁荣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希望这个权威的艺术平台,能够形成一种长期有效的机制,坚持不断地搞下去,而且要特别鼓励杂技艺术的创新理念。有人说,看了一台杂技晚会,就会在很多其他杂技晚会里看到同样的节目,节目的同质化程度非常高,在国际市场中削弱了中国杂技的整体竞争力。我觉得,这是一种缺乏创新的表现。建议全国杂技比赛把创新列为一个重要的评比标准,鼓励杂技团体和演员大胆创新,敢想、敢做。过去中国杂技在参加国际比赛时是特别有优势的,但最近几年这种优势已经不太明显了。人家过去的强项依然强,发展到如今人家曾经的弱项也不弱了,这让中国杂技艺术在国际杂技界所面临的发展形势非常严峻。所以,对我们自身而言,全国杂技比赛这样的活动不仅要搞好,而且要强化创新作品,只有我们能够不断创作出更新、更美的作品,才能让中国杂技在国际市场和国际赛场上有更好的地位和更多的话语权,才能不断促进民族杂技艺术传承创新和繁荣发展。

     

        北京杂技团原副团长 李 伟

     

        目前国内各式各样的杂技舞台剧都是以“大”为主,大投资、大规模、大的演员队伍。其实大的未必就一定是好的。北京杂技团最近排了一个杂技舞台剧《魔幻音乐盒》,由中国对外演出公司代理,连续两年3次到英国去演出,走了几十个城市,演了200多场。现在这个戏还在那儿,还在演,10月上旬才回国。在国内,这个戏也通过企业定制的方式,在河南、山西、安徽等地进行了两年的巡演,每年3个月,受到演出商和观众的好评。

     

        《魔幻音乐盒》是北京杂技团用很少的钱,通过朋友关系,请加拿大太阳马戏团的艺术指导和作曲家创作的,小投入、小制作、小剧场、小的演员队伍(总共28个演员)。它既有太阳马戏的特点,又有中国民族特色;既适合在小舞台上表演,也适合在国内外巡演,所以取得了成功,很快就收回了成本。这对现在的杂技剧创作来说也是一个借鉴。

     

        中央民族乐团党委书记 孙 毅

     

        这次展演为全国艺术院团和演员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和平台。对于演员来说,能参加的演出活动和比赛很多,但参加这种展演,感觉却完全不一样。因为前者是个体行为,而展演是团队行为,体现着一个艺术院团的整体实力、综合素质和艺术含金量。就像乒乓球比赛的单打、双打固然精彩,但团体冠军却体现出一个国家的整体水平和实力。

     

        到中央民族乐团工作这两年,我感触颇多。一个单位如果想搞好,就要讲团结、树正气、干正事、不折腾。这些东西看似与艺术无关,但实际上却是息息相关,是支撑这个团队发展的“精、气、神”。一个单位如果没有这些东西,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这些年来,我们团让艺术家全身心地投入创作,把我们有限的条件、有限的财力全部用在新作品的创作上,让演员们把他们的雄才大略、所思所想、艺术创意尽量呈现在舞台上。我们常说,事业留人,感情留人,适当的待遇留人。在待遇方面,我们所能提供的并不多,但我们可以从事业、从感情上下点功夫,给那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人提供一个平台,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艺术才华。有的演员从4岁开始学琵琶、拉二胡,经附小、附中、大学、研究生,最后过五关斩六将考入国家艺术院团。如果我们不能给他们提供很好的机会和舞台,耽误了他们的艺术青春,那我们就是在犯罪。

     

        这些年,我们在狠抓班子建设、制度建设、队伍建设的同时,狠抓艺术创作,拓宽思路、放宽眼界、大胆启用新人,增强创新力度,使一大批作曲家、指挥家、演奏家团结在我们的周围。坚持两条腿走路方针,既演奏一批经典厚重,具有学术价值的作品,又瞄准市场、把握大众欣赏心理,搜集、整理、创作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演出多了,效益好了,心气顺了,人气旺了,形成了良性循环,真正做到了聚精会神抓创作,一心一意谋发展。

     

        中国广播艺术团国家一级作曲 莫 凡

     

        由文化部主办的这次展演是一场轰轰烈烈的艺术盛宴,是京城百姓和广大艺术爱好者兴高采烈的喜事,也是专业创作者最好的学习和交流的机会。这一举措,对于全面展示近年来全国各地艺术创作的丰硕成果,推动舞台艺术创作的发展,推出优秀人才是极为有益的。尤其让我感到可贵的是,在这些年的经济大潮冲击下,还有这么多文艺团体、这么多艺术家,仍在兢兢业业地从事艰苦的舞台艺术创作,努力把高品质的艺术作品奉献给人民,确实令我敬佩。

     

        下面,我想集中谈两部印象比较深的剧目。一是中央歌剧院的歌剧《山林之梦》,我觉得令人耳目一新。这部戏并没有什么大事件、大场面,却有深刻的寓意、动人的感情。中央歌剧院这些年拿出了不少优秀作品,既有大气磅礴的《汤豪塞》,又有精致细腻的、令人回味无穷的《山林之梦》。看来抓好艺术创作,生产优秀剧目,确实是一个剧院的生存之本、发展之本、兴旺之本。二是安徽省歌舞剧院的舞剧《徽班》。这是安徽省演艺集团成立后抓的第一部戏,应该说卓有成效。该剧把爱恨情仇的纠葛放在风云动荡的历史背景里,看后让人感叹旧时代艺人的艰辛、世事的无奈、人生的沧桑、人性的善良与险恶。一部舞剧可以带给观众如此多的深思,可见主创人员的思想、立意和主题开掘的深度。这部戏的主创班子非常年轻,有冲劲、有活力,年轻的舞者也都尽力挖掘自身的潜力,给了大家一个惊喜。我觉得,许多地方上的艺术工作者,尤其是年轻的演员、演奏家,他们对艺术的期盼和追求真的是如饥似渴,所以建议文化主管部门多扶持这样的优秀剧目,鼓励地方艺术院团搞精品力作。

     

        中国合唱协会理事长 田玉斌

     

        这次展演让我们看到了许多优秀的音乐舞蹈作品。近年来,各艺术门类都有很多优秀作品涌现出来,但是合唱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还没有受到足够重视。第十届全国声乐比赛把合唱列为比赛项目之一,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合唱界都非常高兴,也衷心感谢文化部的重视和努力。

     

        我已经担任中国合唱协会理事长一职8年多,从一开始不太不情愿做这项工作,到越来越觉得做好这项工作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合唱是一种参与性强、普及面广的艺术形式。小到丰富参与者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个体身心健康,大到增强单位凝聚力、促进城市文化发展,乃至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合唱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在,合唱已经成很多人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成了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从公园、街道、社区到剧场,每一个有表演的地方都有合唱。

     

        目前制约合唱发展的瓶颈问题,一是创作,二是指挥。高等艺术院校培养的都是歌剧、交响乐指挥,没有合唱指挥这样一个专业。有的人甚至认为合唱指挥是小儿科。创作就更不用说。目前合唱团唱的大多是老作品,真正为合唱写的新作品,或是具有合唱元素、运用合唱技法的作品非常少。近年来,中国合唱协会做了不少指挥培训和合唱作品的推广工作,每年都在全国不同的地方举办4至5期合唱指挥培训班。但我们没有这个能力搞创作和举办音乐会。所以我特别希望文化主管部门能积极扶持创作一些讴歌时代精神、具有民族风格的好作品,能够让老百姓广为传唱。

     

        中国交响乐团原党委副书记、合唱团团长 李培智

     

        这几年担任国家艺术院团优秀剧目展演的评委,使我的眼界开阔不少。我觉得这个平台对于发挥国家艺术院团的导向性、代表性和示范性是一个有力的抓手。各团的劲铆得越来越足,剧目的艺术水准也有很大的提升。

     

        参加展演的不少剧目都是新作品,还没有经过历史的考验,没有经过观众的长期考验,只能说是先展示一下。这些新作品怎样才能成为经典,成为保留剧目?我觉得应该有一个过程。文化主管部门要予以引导,既要不断推出新的作品,也要给它成长的时间和空间,不要一推出来就捧得过高。要让这些剧目进行加工、打磨和提高,而不是抓了一个题材,演完了,给了一些奖励就可以了,过了就没了。但凡精品,就要在立意、表演上拿得出手,站得住脚。大家一看,服,没话说。建议今后的展演在这方面做得更细一些,给参演的新剧目设个门槛,要求经过一定场次和观众的检验。演出期间,也可以请各个院团互相观摩交流。

     

        目前中直院团的精神面貌特别好,这跟展演有很大的关系。展演是一个面向公众的平台,你必须拿出精品来,经受专家和观众的检验。这些年经展演的推动,也确实出了一批戏,出了一批人才。年轻演员有用武之地,他才有奔头,有动力。所以我觉得展演是个很好的抓手,让大家有事干,有方向感,这是很重要的。

     

        中国歌剧舞剧院国家一级作曲 温中甲

     

        我觉得这次展演确实对于促进各个院团的艺术创作和人才培养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国家艺术院团都推出了不少新剧目,无论从数量上、质量上都有所提升。像中央芭蕾舞团推出了3台舞蹈节目,而且坚持使用现场乐队。对我们这些搞音乐的人来说,用现场乐队跟放伴奏带完全不一样,不仅真实,而且非常有感染力。中国东方演艺集团也有两台晚会使用了现场乐队,这也是可喜的变化。

     

        今年到河南给地方文化局长和创作骨干讲课,他们中有人看过中国歌剧舞剧院的《四季情韵》,赞不绝口。《四季情韵》我们都看过,却没听过那么多赞美的话语,因为从我们的标准来看,还没觉得好到那个地步。这件事给我的震动比较大,使我开始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评价一台节目往往只注重它的艺术性,对老百姓的审美需求和节目的市场价值考虑得比较少,怎样在这两个标准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做到雅俗共赏,这是一个课题。

     

        对于展演,我还有两点建议:一是可以进一步提高展演的门槛,使参演剧目真正体现当前舞台艺术的创作水平,二是加大奖励和宣传力度,发挥优秀剧目的导向作用。

     

        中国歌剧舞剧院原副院长、国家一级编剧 黄奇石

     

        我非常赞同董伟同志讲的,要运用辩证思维,既看到塔尖,也看到塔基;既看到大剧院,也看到土台子、草台子;既看到官办的艺术院团,也看到民办的艺术院团。这说明文化主管部门的领导脑子比较清醒,对宏观的把握比较准确。

     

        今天我主要想谈一下歌剧。这段时间以来,我有一种很强烈的感觉,那就是中国歌剧不能走进“象牙塔”。“象牙塔”当然是一种形容,意思是用豪华的包装将自己禁锢起来,与观众的审美要求相抵触、相脱离,主要表现在:一是大投入、大制作。一部新剧目花费动辄几百万元。高成本造成高票价,高票价造成低票房,结果是少人问津、血本无归。二是音乐偏爱“洋味”,或靠“洋唱法”明星压台。我当然不是排斥外国歌剧,但如果没有民族的东西,歌剧就会失去中国观众,失去生命力。三是对一剧之本的忽视。许多新剧目之所以不成功,往往是剧本不行,立不往,戏不好看。所以我的建议是:已走进“象牙塔”的,要赶紧走出来;没走进去的,千万不要再陷进去。中国歌剧还不到一百年,还在探索阶段,远远没有成熟,过早地进入“象牙塔”,无异于断送它的艺术生命。中国歌剧是有优势的,与洋歌剧比,它是中国的;与戏曲比,它是新的。它兼容性强,前途无量,但不能走错了路。我认为,中国歌剧的出路在于坚持民族化,坚持关注现实、走向民间。现实生活与百姓息息相关,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现实题材尤其是革命历史题材是中国歌剧的优良传统和长处,不应丢掉。这也是中国歌剧将近一百年所走过的、行之有效的道路。

     

        本版文章由文化部艺术司音乐舞蹈杂技处整理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