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手记
从海口到昌江到三亚,从繁忙的工业园区到花园般美丽的新农村,一路上都是节能减排、循环再利用、清洁生产的场景。
记者从中感受到的是海南人民对“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深刻理解,体会到的是海南人民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建设绿色家园的不懈追求。正是有了这份坚持和追求,才有海南这么多循环经济的生动实践,才有今天这份诗情画意的美和沁人心脾的绿,才达成海南今天绿色崛起的广大共识。
1.在人们的印象中,水泥厂总是粉尘弥漫。而海南华盛天涯水泥有限公司却能做到无烟、无尘、无废水排放,让人耳目一新。
“这是我们刚刚投产的日产1.2万吨水泥熟料生产线,从设计到各项装备都较好地体现了循环经济的理念,具有产量高、能耗低、纯低温余热发电量大、自动化程度高、环境保护好等特点,有着当今世界水泥行业最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技术。”海南华盛天涯水泥有限公司昌江分公司经理张上清向记者介绍。
长期以来,水泥生产是高污染的代名词,但华盛的水泥项目从一“落地”就走上了依靠科技发展循环经济之路。2005年,华盛主动承接国家发改委下达的高科技创新项目,在海南率先投入6000万元成功建设余热发电站,主要利用水泥窑头熟料篦冷机和窑尾预热器的废气余热进行发电。该技术在日产50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上的应用,在当时属全国首例。这个项目是海南首个、也是全国水泥行业第二个正式获联合国签发减排量的CDM项目。
“但华盛在发展循环经济的道路上并不满足于此。”张上清说。2006年,华盛水泥又承接了国家《窑炉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的课题研究,并通过国家验收。根据这项新型技术,可以把工业生产遗留下的粉煤灰、脱硫石膏、矿渣、废石粉、绿泥等工业废渣进行热活化、机械力活化后成为水泥掺合料。从此,华盛水泥扮演了海南工业“清道夫”的角色:每天“吃掉”金海浆纸厂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料——绿泥;消化海南矿业联合有限公司筛选剩下的堆积如山的尾矿;“吃掉”洋浦海南炼化项目产生的工业废弃物——裂化催化剂,取代过去提取铝所用的铝黄土,减少了对土地的破坏。
2009年,作为海南省循环经济重点示范项目——华盛全长18.1公里的石灰石胶带输送走廊在昌江正式投产。这是当时亚洲建成投产的最长石灰石输送带。它的投入使用意味着矿山石灰石到熟料生产车间的运输方式变得清洁、环保。在还路于民的同时,实现了无粉尘排放、无噪音、无废气的石灰石清洁环保输送,每年可节约标煤1.12万吨、节省费用数千万元,实现了企业和社会的双赢。
目前,昌江华盛水泥已有4条生产线,每条生产线都配备了先进的纯低温余热电站,年发电3亿度,可为公司提供45%—50%的用电量。
2.如何处理猪粪等农业废弃物,是生态循环农业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海口市的实践证明,沼气建设是一条可行之路。
拧开沼气管道的总开关,打开沼气灶,蓝白色的火焰便燃烧起来。烧水、做饭,随着跳跃的火苗,村民郭仁富开始了一天的美好生活。
“这沼气是免费的,做饭比煤气灶还快,家里做饭、洗澡全靠它,夏天沼气都用不完!”郭仁富说,“以前用柴禾做饭,家家户户的厨房里烟熏火燎的,呛得人直流眼泪、咳嗽。现在,你看这厨房多干净!”
2007年,看到生态循环农业好处的海口市灵山镇锦堂村村民,决定走“猪-沼-菜”的生态循环农业路子。大家创办了群绿农民合作社,群绿基地主要包括生态养殖小区、近百亩大棚蔬菜基地、300立方米中型沼气池和一个1000吨的田头冷库。沼气池既可以为全村70多户村民免费提供沼气做饭、照明,又可为村里1400多亩种植地免费提供沼液水肥,发挥了良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用沼液浇的蔬菜,病虫害也减少了许多,农药用量也大大减少。村民们每年节省电、柴、肥料等开支近20万元。同时还确保了全村1400多亩瓜菜生产达到无公害标准,充分发挥了现代农业的生态和经济效益。
海口市农业局局长张志坚介绍,近几年来,海口市积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按照“沼气发电、集中供气、绿色农业、治理污染、综合利用”的思路,走出了一条以沼气为纽带,以养殖为核心,以综合利用为特点的生态循环发展之路。2008年,海口启动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建设,探索出了一个村(企业)建设一个养殖小区、配套一个沼气工程和一个沼气服务站、创办一个沼肥利用种植基地、引入一个龙头企业带动农村养殖、成立一个专业合作社的模式。“猪—沼—果”、“猪—沼—菜”、“猪—沼—粮”等生态循环产业链被广泛应用,“猪入圈、粪入池、气入户、肥入园、厨无烟、灯非电”在一个个农村成为现实。
截至去年底,海口全市农村沼气建设累计投资1.97亿元,建成228处大中小型沼气工程,户用沼气1.25万个,建设乡村沼气服务网点94个,覆盖全市1200个自然村、农户1.9万户,年净化畜禽养殖场废弃物(沼液、沼渣)360多万吨,年产沼气1800万立方米。全市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累计年净化养殖废弃物和年产优质肥各300多万吨,年产相当于1.4万吨煤的沼气1800万立方米。目前,示范区已基本形成以农村沼气、生态养殖场(小区)、无公害绿色大棚瓜菜基地建设相得益彰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格局。
3.绿色照明工程不仅节约了能源,让城市乡村的生活更生态,也映照出党和政府发展循环经济、执政为民的理念。
一到夜晚,节能灯就照亮槟榔村1000多户村民的家,节能路灯把条条村道照成了一道道风景。亮堂堂的文化广场上,村民们有的在打篮球,有的在散步。
“这都是太阳能路灯,每一盏灯都配备了遥控开关,可以设定时间和调节亮度,天黑、天亮自动开关;太阳能照明灯还有防打砸、偷盗的巧妙设计;维修很方便,两三年才换一次电池,会有专人来换电池,省心。”三亚市科技工业信息化局工作人员介绍。
三亚全年日照2500小时以上,非常适于推广使用太阳能。为了统筹城乡发展,三亚市提出“新农村建设到哪里、太阳能照明科技示范到哪里”的发展目标,从2009年至今连续3年拨出专款,在村委会文化广场、学校、农业科研及示范基地、敬老院、派出所、医院等公共场安装太阳能灯。试点3年多来,太阳能技术深受群众欢迎,很多村庄积极要求安装太阳能灯。目前,太阳能灯已覆盖三亚市所有行政村,各种公共场所免费安装太阳能灯3665盏,受惠群众20万人以上。
3665盏太阳能灯每年可节约用电300万度,减排二氧化碳2992吨,二氧化硫90吨,节约电费182万元。
海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工作人员介绍,不仅三亚,现在全省都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绿色照明工程。2011年7月海南省政府在琼海召开现场会,全面启动建设绿色照明示范省工程。计划用两三年时间,使主要旅游区、风景区、开发区、交通主干道和公共机构、宾馆酒店、机场、港口、车站等大型公共建筑的新建照明系统和照明系统节能改造的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通过5年努力,把海南建设成为绿色照明理念深入人心,照明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能源利用效率水平走在全国前列的绿色照明示范省。
根据《海南省建设绿色照明示范省总体方案》,到2015年,海南省将在全省范围内,淘汰国家禁止使用的照明产品;淘汰不符合城乡建设规划、照明建设规划、照明节能设计标准以及本省节能要求的照明设施和照明系统;低效照明控制技术及产品全部更换为高效照明控制技术及产品;采用先进技术及产品对照明系统进行节能改造和建设新的照明系统;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照明系统。到2011年底止,共投入资金1亿多元,累计完成路灯节能改造1.8万盏(套)。
(本报记者 王晓樱 魏月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