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11月01日 星期四

    迎接十八大·特稿③

    国民心态:砥砺中迈向成熟自信

    《 光明日报 》( 2012年11月01日   01 版)
    CFP

        (一)

        总有那样的时刻,让人回味无穷。

        当北京奥运会主火炬点燃时,全世界见证:中国阔步走来——在荣誉的光环下。

        当汶川地震天崩地裂时,人们众志成城,喊出:汶川加油,中国加油!

        当人们坚定地发出“保卫钓鱼岛”的呼声时,“理性爱国”,是其中的最强音。

        当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传来,人们纷纷向这位深深扎根民间故土的中国作家表达敬意,祝贺他又一次搭起了世界文学与中国文学沟通的桥梁。

        还有那些时刻,也许不是民族的集体记忆,却在每个人的心中自有版本:

        在拥挤的地铁上,有人起身让座,那嫣然一笑;在暴雨倾盆的夜里,有人停车相助,那温暖相询;在众声喧哗的网络上,有人冷静讨论,那平和的声音……

        总有那样的字眼,让人心潮难平。

        拼搏、奋进、自信、昂扬、奉献……

        还有那些字眼,也悄然地扣人心弦:宽容、平和、理性、共识……

        10年走过,往事历历。在中国转型、大展宏图的进程中,令人击节的不仅仅是那耀眼的数字,还有创造那辉煌数字的人;让人动容的不仅仅是那看得到的奇迹,更有那仿佛看不到却分明能感受到的心灵的成长。

        正是这心灵的成长,构成了一幅丰富斑斓的时代心灵图景,记录了一个民族国民心态日渐成熟的蜕变过程,汇聚成推动中国坚定前行的价值力量。

        (二)

        2011年1月17日,一抹亮丽的“中国红”在美国纽约绚烂绽放——首部中国国家形象片在纽约时报广场大屏幕上持续滚动播放。在这段60秒的宣传片中,中国各领域杰出人士和普通百姓逐一亮相,笑容温暖,神色自信,于静默之间展现生机勃勃的中国形象。这是继2009年“中国制造”形象广告在CNN亚洲频道播出之后,中国塑造国际形象的又一重要举动。中外媒体认为,中国“国家公关”时代来临,愈趋自信的中国开始主动展示自己。

        这样的自信随处可见,这样的展示也越来越多——而仅仅就在几年之前,人们心中还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疑问。比如,2001年的那个夜晚,北京成功申办奥运一锤定音,百年期待化作喷薄激情点燃中国夜空之时,也有人更审慎地在心中暗存疑问。我们,是否做好了准备?不仅仅是场馆、交通等一系列硬件的建设,更重要的是:我们的人民,是否已经做好准备,站在世界舞台中间,展现礼仪之邦的风范、当代中国的神采,以自信、从容的心态面对世界?

        对于一个曾有过无限荣光,也经历过近代屈辱,如今又重新走在复兴之路上的民族来说,这真是一个沉甸甸的时代命题。不能不承认,沉重的历史给我们身上或多或少地投射了一些难以摆脱的阴影,诸如自尊与自卑的纠结、理性与非理性的混杂。改革开放多年来,中国人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积极奋进,文明有礼,开放自信。但毕竟,这一次,非同寻常:奥运会来到中国,五大洲共聚一堂,是中国人的第一次。

        许多人都在思考着这个时代命题。2005年,一位媒体编辑感到了这种变化:“从读者最近的座谈和来信中,可以察觉到一种正在形成的舆论共识,这就是:中国需要构建‘健康的大国意识’或‘理性的国民心态’。在我们的印象中,由读者提出这样的问题,即使不是第一次,至少在过去是相当少见的。这一现象本身就十分耐人寻味。”

        在全新的形势下,如何看待自己、看待世界?如何看待国家的发展成就、看待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如何看待现实的国情、看待民族的未来?如何培育认识和处理当今国际国内各种问题的健康心态?时代向每个中国人发出了这样的考问。

        3年之后,北京奥运会期间,中国人交出了自己的答卷。中国人民的热情大方不卑不亢,志愿者的微笑服务,领奖台上中国运动员自信而具有个性的表达……成就了一个词语:中国表情。

        中国表情,无处不在——在各种文化体育交流中,在平民百姓的出国旅游、待人接物中,也在中国与他国的外交关系中。红土场上,李娜夺冠后的纵情一躺,展示了中国最自然、真实、生动的性情。中美文学论坛上,辽宁女作家孙惠芬从丢失一只鸭子这样的日常小事讲起,展示中国当代村庄中父辈和年轻人的生机盎然的冲突,有美,有矛盾,但充满明亮而坚定的希望。伦敦奥运会期间,当英国《自然》杂志网站刊登对于中国运动员的偏见报道时,中国学者饶毅挺身而出去信质疑,其严谨的学术数据和义正词严的质问,使这份在国际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科学期刊不能不就失实之处道歉。

        中国人的自信,来自哪里?

        来源于中国国力日渐昌盛的底气,来源于中国越来越开放的广阔视野,来源于充满活力与生机的中国社会带来的气象,来源于人们日益丰富的精神世界、昂扬向上的精神追求。

        正如美国《时代》周刊所言:“闭上眼睛想一下,可以想象出来:在经历了近百年的外族羞辱、入侵、战争以及难以名状的可怕事件后,中国人正准备拥抱那久盼的梦想,那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就是中国人民越来越自信的深层历史背景。”

        (三)

        面对世界,国人展现了前所未有的开放自信的神采。反求诸己,国人则展现了另一种将传统美德与时代责任悄然对接的图景。而其中,以公民的身份,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公共事务,乐于提供爱心互助,成为这10年间中国国民心态最具成长性的鲜明特点。

        这个早春,感动中国栏目,走过10年。10年时光,百位英模,这个有着亿万观众的品牌栏目,吟咏了一部让整个民族为之动容的精神史诗。平均年龄仅30岁的“嫦娥一号”研制开发团队,用才气、勤勉和激情,让中国人的奔月梦圆。“微尘”,这个青岛爱心群体捐款时的公共化名,已成为一个城市的精神符号……

        全国道德模范评选,已完成3届颁奖。收养4个民族的10个孤儿,组成特殊家庭的阿尼帕·阿力马洪;贴出通告帮亡夫还债的诚实守信模范陈美丽;地震中冒死救出学生的见义勇为模范王敏……而在他们身后,是几万名的候选人和不计其数的后来者。

        还有最美妈妈、最美司机、最美教师……

        说来,这些人,真是平凡,和人们想象中的“英雄”似乎毫不沾边。他们自己也并不以为傲,甚至觉得只是尽了职业的本分,为人的准则。但正是这样平凡的人,或是穷尽默默的一生,或是在某一个电光火石间不期而遇的时刻,绽放了人生最灿烂的荣光。

        其实,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从来就不乏“俯首甘为孺子牛”、“采得百花成蜜甜”的先行者。但是,今天的他们,却显然有着更具时代内涵的鲜明特质。中国首位女航天员刘洋,美丽、细腻和拥有甜蜜爱情的她,更像一个“邻家妹妹”。“当代雷锋”郭明义,拥有近千万微博粉丝,通过网络集结5000多人的爱心团队,使上千人受助,是与时俱进的微博达人……

        这幅时代图景的耐人寻味之处不仅如此——那些赞扬他们、与他们在精神乃至行动上互动与反馈的人们,同样也是体察时代心灵图景的重要一环。

        著名主持人崔永元自掏腰包,请在北京“7·23”暴雨之夜勇敢救人的百位农民工兄弟吃饭,他说:“我觉得吃饭是人与人之间最放松、最直接、最具情感的沟通方式。”当有个别人认为“最美妈妈”该把奖金捐出从而维护自己的“荣誉”时,绝大多数人驳斥了这种狭隘化的“高大全”好人观,称其为“道德绑架”。

        而将镜头继续拉伸,还能看到更多的身影,就站在你我的身边,让人在平视中,亦心生暖意。那些汶川地震、奥运会、世博会上的志愿者,那些在雨灾雪灾中以“绿丝带”、“双闪灯”为标志自发送人的车队,那些在网络微博上以一次顺手转发和热情呼吁来表达微小善意的“微公益”……已经成为寻常的景观。

        “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当普通公民心中油然而生的理念,成为日常生活中举手之劳的默契、成为心底最深处的行动准则时,“我”,就成了“我们”。

        在“最美妈妈”、“最美司机”的故乡——浙江,从900多万人提出的23万条核心词语中,以“务实”、“守信”、“崇学”、“向善”来作为这块热土的心灵指南。人们起了这样一个富有情怀的名字:“我们的价值观”。

        从“我”到“我们”,这真是一个意味深长的转换。

        当一个个“我”的善意汇聚成“我们”的自觉行动,当一个个“我”的理念升华为社会共同体的理念时,中国价值凝聚了最为广泛的民意,夯实了最为厚重的基础。

        “从爱和善良出发,陌生人之间很容易达成共识,实现改变,我们付出爱和善良,也收获着这些美好的东西,我想这是一种良好的改变社会的方式。”一位长期致力于公益事业的志愿者如是说。

        “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五年前十七大报告中的这个呼唤,如今,正在得到人们切实的回应。

        (四)

        毋庸置疑,一切进步的大趋势,都是在一点点细小的纠结、较量、交锋、挑战、论战、阵痛中,裹挟着向前的。

        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复杂国情的大国,肩负着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而艰难的使命,随着社会转型期、改革进入深水期,各种深层棘手的矛盾投射到人们的心理中。乐观与悲观,积极与消极,建设与破坏,有序与芜杂,正能量与负能量……令人眼花缭乱。而网络时代带来的表达途径的丰富,社会进步带来的宽容氛围,更将这些复杂的心情一览无余地展示、放大,仿佛“众声喧哗”。

        这不是独独中国面临的问题。按照国际上通用的“3000美元心理分界线”理论,一个国家的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的时候就会产生剧烈的社会心理变化,也是其社会心理矛盾冲突最为严重的时期。

        这样的挑战的时刻,也是让人在反思中凝聚共识的契机,是一个正在走向成熟的民族必须经历的“成长的烦恼”。正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所说:“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

        而此时的中国,只要是耐心而持久地观察,不难看到:正是在这些正能量与负能量的较量与纠结中,理性、有序、建设性正在得到学习、训练、生长。

        北京大学中国国情研究中心2008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尽管51%的公众认为“当前中国存在一些让我羞愧的事”,仍有77%的公众认为“总体说来,中国比其他大多数国家都好”,有90%以上的公众坚持“即使可以选择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我也更愿意选择做中国公民”。

        人们有了越来越多的共识。刘翔又一次以悲情告别奥运赛场,比起四年前退赛时的一片失落与责备之声,这次,更多的人们把理解与祝福送给他。曾激励一代国人的“铁榔头”郎平带领美国女排在赛场上击败中国队,比起因相似经历而曾饱受国人责备的小山智丽,这次,人们以掌声与她分享。当人们在网上、在街头为捍卫国家的神圣领土主权而发出正义的呼声之时,那个举着“理性爱国”牌子的年轻人、那个把散落在街边的鲜花默默放回花坛的女孩,得到了一致的赞扬。

        即使在一些危机性事件中,也能看到:越来越多的理性因素、越来越多的建设力量,推动着事件的良性进展。当小悦悦事件、地沟油事件令人震惊时,谁又能说,在对于道德诚信的大讨论中,这不是促成人们在反思自己的内心世界,追问时代的道德底线,从而呼唤良知、坚守正义的一个小小的节点呢?

        如同那句在网上广泛流传,让每一个读到的人都心有所动的话:“你所站立的那个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

        2012年9月2日,新学年开学时节,2.6亿中小学生通过电视收看了一个特别的节目《开学第一课》。这个一年一度的节目,五年前伴随着中国人对于国家、社会、家庭、人生的认知的探讨的深入应运而生,深涵着师长对于孩子们心灵的灌溉、未来的期许:守护生命,我的梦·中国梦,什么是幸福……这一次的主题是:美在你身边。

        其实,不断地在学习、思考、成长的不仅是孩子。对于成人来说,这样的期许,又何尝不是时代给每个人提出的命题?

        每个人都在书写着自己的答卷——伴随着中国前进的脚步声。

        (本报记者 付小悦 王国平)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