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历史是一座富矿,如何选择、如何开采,主要源于现实的需要和观照。《忠诚与背叛》主要是反映1927年中国共产党第五次代表大会上第一次成立中央监察委员会的历史事实。因此《忠诚与背叛》具有了从历史到艺术形式上的双重补白意义。
在影片处理上,首先极力回避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和细节,把五大的历史彻底推到后景,着力于监察委员会的成立和凸显监察委员的作为,尤其是第一届中央监察委员会主席、副主席王荷波、杨匏安和毛泽东、周恩来等历史人物的作用。王荷波牺牲于1927年、杨匏安牺牲于1931年,距离今天八十多年,许多细节已不可考,而毛泽东、周恩来在五大期间的历史地位并不凸显,如何恰当定位剧中历史人物的地位和关系是本剧需要迈过的第一道门槛。我们的原则是不生拉硬扯,不以共和国成立后的视角和眼光去仰视历史,尽量做到客观、平视。1927年风云变幻,共产党的未来非常虚无缥缈,面对强敌和变故,登报脱党者有之,叛变投敌者有之,党员数量增加、党所拥有的财务的管理等情况急需建立一个强有力的监察组织,否则党的组织无异于一盘散沙。影片中,大的敌我矛盾是和蒋介石、汪精卫、警备司令等对立面的矛盾,内部矛盾是主人公在故事发展过程中和不同阶段投敌变节的范阿根、林广顺、徐云天等人的矛盾,还有面对信仰和人性的弱点需要战胜自我的矛盾,继而产生提纯、提升了革命者的战友情、父母与子女的亲情、纯真的爱情、为了理想和信仰献身的豪情、难以割舍而又不得已的悲情。因此,“忠诚与背叛”就成了情节的核心并使人物有了必要依托,其历史意义也自在其中,其现实意义也顺理成章。我们不必有意识地去抨击时弊,我们要做到把当年的历史背景表述清楚、把故事拍得好看,把观众吸引到影院并留下来看完故事,让他们通过故事感受当年真正的革命者的气节和情怀,感受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的艰辛付出和探索精神,感受第一届监察委员会成员的震撼力、人格魅力。
一部成功的电影给人留下的永远是真实可感的人物和故事,为了成功,我们主要创作人员必须在二度上做出超常的努力。我们提出的目标是:不强制,质朴大气;不故作高深,真实可感;不做作,直击观众的心灵。
现代人的审美具有很多时尚的多元化的倾向,我们在不迎合的基础上,尽量做到不罗嗦、快节奏、不强说大道理,力求一针见血并融入到灵魂的高度。比如影片中五次巧妙运用了马克思理论:“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比如为了强调最初的一对热恋中的革命者在大动荡年代的悲情,我们设计了从极度危险之中的生死营救、三次握手、赠送玉佩……一部片子靠导演一个人是不可能完成的,有成色的作品需要一个团队的精诚协作和不懈努力。
(作者为电影《忠诚与背叛》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