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继续在教书育人的路上默默奉献、辛勤耕耘,把毕生精力奉献给西藏牧区的教育事业!——白玛德吉
措勤县地处西藏中西部、阿里地区东南部、冈底斯山中段北侧,平均海拔4700米,年平均气温0.1—2摄氏度,是阿里地区乃至全西藏工作条件极为艰苦的纯牧业县之一。
白玛德吉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在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父亲因病去世,家里缺乏劳动力,母亲希望她放弃学业回家务农,但她坚持要上学,决心用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1996年,她如愿考上了石家庄师范学校,在校期间,她勤奋刻苦,靠助学金和省吃俭用顺利完成了学业。
毕业后,白玛德吉主动放弃了到条件好的地方工作的机会,自愿回老家普兰县做一名教师。但在路过措勤县时,她又改变了想法。措勤县是西藏阿里地区最偏远的一个县,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生活环境极为艰苦,教育状况也十分落后。看到这些,白玛德吉感到这里更需要教师,更需要自己,于是就主动请求组织分配到措勤县做了一名语文教师。
这一干就是15年。15年来,作为女儿,年迈的母亲生病不能亲自照料;作为母亲,对年幼的女儿不能给予应有的母爱。亲朋好友曾多次劝她调回普兰县或到条件更好的地方工作,但她不为所动,一直坚守在措勤县牧区学校。她说:“我是土生土长的阿里人,如果我不留在措勤,更没有人会愿意留下来了。”
在牧区,广大群众思想观念落后,家长不愿意送孩子上学,学生不愿意认真上学,针对这些情况,她不仅要认真备课上课,还要经常深入牧区家访,给家长及学生做思想工作,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宣传教育的重要性,平均每年家访行程达8000余公里。
1999年的一天,有个叫仁珍的学生突然离校没来上课,放学后,她饭都顾不上吃,经过3个多小时长途跋涉,找到了仁珍家里,看到孩子平安无事才放下了心。在与孩子家长沟通后才得知,其父母悄悄把仁珍接回家帮助放羊,他们认为,与其成天坐在教室里“无所事事”,还不如回家放羊。从此,白玛德吉把家访作为日常教学工作的一个重点,从思想上解决家长不愿意孩子上学的观念。
为了探索出适合牧区孩子实际的教学方法,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盏小小的台灯,一支支蜡烛伴随白玛德吉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寒冷孤寂的夜晚,她认真研读《城乡教育研究》、《新课程研究》等书刊杂志,浏览专业教学网站,做了一本又一本的读书笔记。2011年上半年,白玛德吉提出的“课前先学、课中推进、课后反思”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全县进行推广,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可。
“吉妈”,是学生们对白玛德吉的称呼。在藏语中“吉妈”有亲生妈妈的意思。这称呼是白玛德吉用多年来无私的爱换来的,任何听到这称呼的人都会感受到那超越师生关系的亲情,感受到学生们对她母亲般的依赖与尊敬,感受到高寒环境中的融融暖意。本报记者 尕玛多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