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10月24日 星期三

    民营经济:沐浴春风 健步前行

    《 光明日报 》( 2012年10月24日   10 版)

        编者按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民营经济成为当前支撑投资增长的重要“稳定器”。近10年来,民营经济已稳占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对税收和固定资产投资的贡献均超过50%,对GDP的贡献超过60%,对新增就业的贡献超过90%。

     

        历经30多年风雨洗礼,中国民营企业逐渐成为中国经济中最活跃的元素。特别是近10年来,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正以全新的面貌站在新的起点上,成为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的重要力量。

     

        春风化雨 政策护航

     

        30多年来,在改革开放春风的沐浴下,民营经济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快速发展史。华为、中兴、联想、吉利……一连串响当当的企业成为民营经济的优秀代表。

     

        回首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等一系列新的理论和政策,表明党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正是坚持这个“毫不动摇”,这些年来,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数据显示,目前,全国登记注册的私营企业已达900多万家,个体工商户超过3600万户,注册资金总额达到24.3万亿元,从业人员超过1.8亿人,非公有制经济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全国的一半以上。

     

        目前国有大企业与民营企业和谐共赢的局面已经形成。中国移动带动了华为、中兴等设备制造商等多分支领域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与中国移动合作的2000多家内容服务商中民营企业占90%以上……

     

        考察一个国家所有制结构是否优越,关键要看是不是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是不是能够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让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相互公平竞争、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必将在改革发展中展现更多生机活力。

     

        实践证明,公有制经济与非公经济完全能够做到共同发展、协调发展。如今,在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进一步巩固的同时,非公有制经济也已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

     

        敢为人先 勇担责任

     

        过去10年,是民营经济与中国经济共同成长的10年。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和提高经济质量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民营经济的参与和发展。

     

        10年来,民营经济已经成为自主创新和转型升级的新生力量。不少民营企业充分利用资金和人才优势,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努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大力推动传统技术、传统产品的转型升级。据统计,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约有70%的技术创新、65%的国内发明专利和80%以上的新产品来自中小企业,其中95%以上是非公有制企业。

     

        10年来,民营经济吸纳就业主渠道作用更加凸显,成为我国吸纳扩大社会就业的主要渠道。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虽然我国民营经济发展也受到较大影响,但广大民营企业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在困难时期尽量不裁员、不降薪、不欠薪,努力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与政府一道渡过危机,成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

     

        10年来,民营经济“走出去”的步伐明显加快。许多民营企业更加注重抢抓机遇,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大趋势,积极挺进国际市场,出现了大型企业主动“走出去”、中小企业抱团“走出去”的局面。民营企业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能力的不断提升,“走出去”已经成为我国民营企业重要的发展战略。

     

        10年来,民营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明显增强。面对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灾害,面对西南严重旱灾、青海玉树强烈地震、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和部分地区洪涝灾害,广大民营企业家积极捐款捐物、奉献爱心。据统计,光彩事业共实施项目6425个,到位资金978.86亿元,安排就业292.03万人,培训230.33万人,带动786.63万人脱贫致富。 本报记者 邱 玥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