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10月24日 星期三

    “有高远哲学思维的民族才能赢得世界尊敬”

    ——哲学界热议本报《中国百年哲学的微缩景观》报道

    《 光明日报 》( 2012年10月24日   02 版)

        10月22日,本报在一版头条刊登了呈现北京大学哲学系100年发展历程的长篇报道《中国百年哲学的微缩景观——北大哲学系纪事》,在学界引起强烈反响。报道当天,记者就不断收到学者的电话和短信,纷纷表示读了报道深受鼓舞。

     

        “一个哲学系的历史折射出现代中国思想发展史”

     

        长期从事西方哲学研究和价值观研究的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韩震说:“看了《光明日报》关于北大哲学系的报道,感慨万分。一个哲学系的历史折射出现代中国思想的发展史。思想的解放与发展总是在曲折中前行,但思想的力量总能通过掌握实践的人的头脑而创造新的历史。一个有高远哲学思维的民族,才能赢得世界的尊敬。中国的哲学工作者任重而道远。”

     

        “故事是北大的,也是属于整个现代中国哲学共同体的,这是我读过《中国百年哲学的微缩景观》后最亲切的感受。”从事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的吉林大学资深教授孙正聿告诉记者,百年来的中国哲学,最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把马克思主义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追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具有根本性的重大课题。“叶朗先生说,‘回应时代的要求’,哲学应‘更多地关注心灵世界、精神世界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力量就在于,它赋予人的生活以理想、信念和动力,赋予人的思想和行为以理论力量的支撑。努力地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就会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他希望同仁们为此而不懈努力。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哲学教授杨耕说:“《光明日报》的文章带给我们很多思考:当代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哲学研究,哲学对当代中国而言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哲学给人的生存和发展以智慧与勇气,熔铸着对人类生存方式的关注、对人类发展境遇的焦虑、对人类现实命运的关切。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人的现实存在,对人的异化了的生存状态给予深刻批判,对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给予深切关怀。借用马克思的一句话,‘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

     

        “建立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哲学话语体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所长谢地坤对记者表示:“回顾中国哲学建立和发展的百年历史,我们显然应当承认:一是中国虽然有自己的哲学传统,但‘哲学’这个名称及其所指称的含义并不是中国本土的‘道学’、‘理学’之类的传统哲思,而是专指以希腊哲学为代表的西方哲学,以后被中国哲学界所接受,并按照这个模式建立起来的现代哲学学科;二是近现代中国的哲学犹如中国的科学技术一样,不可避免地处于西方哲学的巨大影响中,现代中国哲学史正是中国思想文化与西方哲学和文化不断碰撞、融合和再生的历史。中国哲学的这两个鲜明特征恰恰在北大哲学系的百年历史得到了见证。”他认为,“文革”结束以后开展的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不仅促进了全社会的思想解放,为改革开放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同时也给哲学学科本身带来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可以说,中国哲学界和理论界由此获得了新的生命力,进入了一个新的大发展时期。现在,不论是从哲学学科的从业人数、专业杂志和业已出版的著作、译著和论文及其影响来说,还是从哲学观念的更新、哲学研究对象的转换、哲学研究方式的进步来看,都是半个多世纪以来最富有成果的时期。“今天,在现代中国哲学建立百年之际,我们应该有这样的雄心壮志,建立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哲学话语体系,并能在世界哲学舞台上有一席之地!”

     

        北大哲学系系友、2000年博士毕业的王善超,现在已担任新华文摘副总编辑,在电话中他说,“我为北大哲学系感到骄傲,它不仅注重在现实中发掘哲学问题,而且注重在哲学研究中观照现实,体现了哲学与时代、理论与现实的有机统一。北大哲学系的老师们‘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体现了教书与育人、为学与为人的有机统一。这成为日后学生们受用不尽的宝贵的品德、行为和知识的资源及标杆。”

     

        “为身处这片思想家园而骄傲”

     

        报道让北京大学哲学系的师生兴奋异常,92岁高龄的资深教授黄枬森告诉记者:看到《光明日报》的报道,非常高兴。北京大学哲学系是100年前在中国现代化深入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自己在北大学习、工作和生活70年,深受科学与民主精神的熏陶,能赶上哲学系建系100周年这一重大节日,深感荣幸。他说:“在中国第一个哲学系百年大庆之际,我想提出一个建议:全系8个二级学科都应该走学科建设的科学之路,即以对象为出发点,按对象的要求来构建更加真实、更加完整、更加严密的科学体系。我认为这个问题涉及北大哲学系发展的百年大计,千年大计。”

     

        “《光明日报》如此详尽地报道哲学学术发展史,是前所未有的,我们感到非常振奋。”从事西方哲学研究的赵敦华教授说:“学术影响和学风是维系北大哲学传统的真正力量所在。它是无形的,也是真实的,是宽泛的,也是具体的。北大哲学传统不仅体现在书本上,更渗透在师生们教学、研究和交流的活动中。我们要把北大的哲学传统看作正在进行时,仍处在熔铸、发展、转型、变化之中,在学术传统的大道中流动。”他希望哲学系后浪推前浪,新人胜旧人。

     

        “非常喜欢这篇报道的角度和结构,通过北大哲学系的故事,以缩微的方式展现百年中国哲学的全景。现代思想史上的古今中西纠结、学者的学问与关怀、哲学的思辨与生命,读者都可以在这篇报道中感受到。”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王博表示,“变化的时代最需要哲学,也呼唤哲学家的智慧。伴随着当代中国在经济领域的快速发展,中国社会和思想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文化建设越来越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哲学可以发挥自己理性和思辨的力量,在价值和秩序的领域,在更广泛的文化建设中承担责任。”

     

        报道也在年轻学子中引发共鸣,不少学生表示,《光明日报》的报道使他们深深感到,作为缩影,北大哲学系百年历程所折射出的,是思想的命运与民族的命运竟是如此的休戚与共。哲学在中国的扎根乃至发展,并不是传统思想在当下的简单沿袭,也不是西方成熟的学术建制在中国的照搬照抄,而是我们民族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以思想的方式重建民族主体性的卓绝努力。“时代变迁中的哲学守望、古今中西的熔铸碰撞、多种思潮的相互激荡,当这些宏大的思想命题浓缩在我们身处的小小庭院之中,浓缩在短短的百年历程中,那么经由这种时空压缩之后的思想熔炉必然会激发出足以震撼人心的强大力量。”北京大学哲学系2009级博士生张梧激动地说,“我为我身处这片思想家园而感到骄傲,更为我身处这样的时代而感到幸运。作为哲学系的学子,作为中国哲学共同体中的一员,有什么理由辜负这个时代呢!”

     

        (本报记者 薄洁萍 本报北京10月23日电)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