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大雪天的,从暖和被窝里爬起来,就能喝到热乎粥,拿到烫手的鸡蛋,不是享受,是啥?” 10月22日早7点,长春市今冬的首场大雪下了一夜还没有停,最低气温也随之降到了零下3摄氏度。张民老人和其他生活在长春市社会福利院的350余位老人一样,正在25摄氏度温暖如春的房间里,吃着热气腾腾的早餐。
“老年人的体质不如年轻人,秋冬时节更是他们的高发病期,这几天一定要多添点儿高热量和高蛋白的饭菜。” 长春市社会福利院院长李加维刚从锅炉房里出来,就连忙跑到食堂,嘱咐掌灶的大师傅给院里的老年人“开小灶儿”。
“现在院里的生活条件没的说,每顿饭都有荤有素,还有应季的水果。”“住的是双人间,还有独立卫生间。”“不等冷,院里早早就给发了棉袄棉裤,10天前就给了暖气。”……说起福利院里的幸福,老人们放下饭碗,如数家珍。
“仅是物质上温饱并不算幸福,要精神上也康乐了,才算幸福!”李加维说,围绕“养老至上,服务第一”这一原则,长春市社会福利院努力将提升老人的“幸福指数”作为中心工作来抓,将“文化养老”的理念融入到服务生活之中。
走进老人生活区,每栋楼里都设有书法室、阅览室、乒乓球室、棋牌室,处处可见消遣娱乐的老人,他们或挥毫泼墨,或凝神下棋,或放声歌唱,或低头阅读。
据李加维介绍,近年来,长春市社会福利院借助社区文化活动搭建的“院社”互动文化平台,通过社区文化进福利院和老人进社区的双向互动方式,实现了文化共享。通过形式多样的健康讲座,将医疗、保健、康复等知识送到老人身边,在丰富老人业余生活的同时,提高老人的保健意识。
此外,福利院还购买了大批学习书籍,配置了电脑,接通了宽带,邀请大中专院校的老师来院开设各类讲座;通过建立养老院老人个人网页,搭建网上学习平台;鼓励老人加入文学团体,定期组织老人与在校大学生互动。初步形成了自学为主,远程辅导为辅,社区、高校、志愿者等多方参与的教学机制,在福利院里建起了一个又一个老年学堂。
“自从文化活动室和大讲堂建起来以后,老人们就像刚上学的孩子一样,把福利院当成了学校。” 生活区主任赵丽荣说,“有很多老年人在年轻时因为经济或身体等原因,没能实现的求学梦,在这里慢慢实现了。”
“我年轻时就对电子琴感兴趣,可条件有限,买不起琴,更甭提请老师。”说话的孙丽萍阿姨今年60岁,尽管是位盲人,却在福利院里学成一手的好琴。赵丽荣说:“现在福利院里谁要想排练节目,都会首选孙大姐给伴奏。”
“福利院给我的可不光是知识,还有老伴。”孙丽萍话一出口,脸上就泛起了一抹绯红。原来,5年前,孙丽萍与习景方两位老人在福利院里结识,同是盲人的他们惺惺相惜。整日工作在生活区的赵丽荣很快就发现了这件事,“我想这是好事,可不能砸在我手里。我先分头试探,再动员其他同事和我一起撮合,”赵丽荣说,“他俩结婚那天,李院长不仅给添了两个好菜,还送上了喜糖。”
李加维说,让老人有个幸福的家、有段美满的婚姻,本来就是提升老人幸福指数的重要途径之一。福利院里的老人不是单身、就是有不同程度的残疾,他们能找个伴儿是他们的愿望,也是我们的愿望。通过努力,福利院已经成功帮助10余位老人成就了姻缘。
“党啊党啊,亲爱的党啊,你就像妈妈一样把我培养大……”,循声而去,在老人生活文体活动室里,姜春礼老大爷正领着7位老人,排练小合唱《党啊,我亲爱的妈妈》。今年97岁的姜春礼不仅依旧耳聪目明,而且十分健谈,“这首歌最能代表我们的心情。我们先练好了,等再有社区、学校来慰问,我们这几个老伙计也上台演个节目!”本报记者 曾 毅 本报特约记者 任 爽
图为老人在阅览室读书。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