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10月23日 星期二

    理论随笔

    构建人口均衡型社会

    北京市人口研究所教授 侯亚非 《 光明日报 》( 2012年10月23日   13 版)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国大陆总人口为13.4亿。2011年联合国人口基金全球世界人口状况报告显示,世界人口达到70亿。众所周知,19世纪初全球人口仅10亿,100多年后人口总量增加到20亿。此后,世界人口增速加快,由20亿到30亿用了30多年,从30亿到40亿缩短到17年,由40亿到50亿进一步下降到13年,由50亿到60亿仅用了12年,由60亿到70亿又是12年。目前,我国占世界人口的比重从改革开放初期的22%下降至2010年的19%。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人口问题一直备受世界瞩目。上个世纪70年代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中国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控制,缓解了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压力,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其他国家,人口增长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国民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9年;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30.0/10万,婴儿死亡率为13.1‰,这些指标均处于发展中国家的最好水平;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3.5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类发展指数上升到0.66,是全球提高最快的国家之一。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中国人口总量还将持续增长一段时间,预计2020年全国总人口将达到14.5亿左右。当前我们面临的主要人口挑战已转变为结构性问题:人口总体素质仍然不高,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偏高、劳动年龄人口将达到峰值、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人口流动迁移日趋活跃,家庭传统功能呈弱化趋势等等。因此,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建设人口规模适度、素质较高、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人口均衡型社会,已成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前提。

        2000年人口国策文件的核心词为“稳定低生育水平”,TFR(总和生育率)自1992年下降到2.1以下,迄今中国人口持续维持在TFR1.7左右的低生育水平已持续20年。低生育水平的实现并不意味人口问题的终结,而是意味人口问题的转型。人口规模庞大、老龄化态势严峻、性别比失调、劳动力供大于求、人口分布失衡、大城市过度城市化等,表明中国人口问题性质已从过去的“数量增长压迫型”转变为“结构失衡制约型”;从人口数量过快增长压迫生产力转变为人口结构失衡制约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关系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人口均衡发展作为一个重大的理论命题和战略选择应运而生,成为构建新时期中国特色人口理论体系的新生长点。

        我国正在经历着世界上罕见的大规模人口迁移,经历着世界上最为迅速的人口城市化进程。但目前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并没有为农村人口进城做好准备,如何实现几亿农民工以市民化为内涵的深度城市化?如何迎接未来几亿农村人口快速进入城镇就业、生活,并保持人口与城市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均衡发展?这些都是中国城市政府面临的巨大考验。

        “两型社会”的核心内容是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使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协调。而人口因素是“两型社会”的基础。人口均衡型社会是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之后,人口学界提出的又一社会发展目标。构建人口均衡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三型社会”,应成为指导未来中国人口发展的新理念。

        这就不仅需要用大人口观指导、解决城市未来人口发展,生活于城市、试图流迁城市的个体,也需要了解城市的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大形势,以科学理念指导个体行为、流迁选择。新时期的人口研究,应以提升全民人口均衡发展、节约资源、环保意识为切入点,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力量,为构建“三型社会”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