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10月23日 星期二

    迎接十八大“走转改”大型采访

    清徐:清风徐来遍地香

    《 光明日报 》( 2012年10月23日   09 版)
    近年来,清徐县变“卖葡萄”为“摘葡萄”,葡萄休闲旅游产业成为清徐县转型发展的重要动力。
    东高白村整齐的居民住宅。

    任小军摄

    清徐县东高白村是山西省第一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业主导型示范村。这个村发展起来的秘密在哪里?我们来到这个背靠吕梁山脉的村庄一探究竟。
    圪垛儿村村支部书记高旭彬(中)带领村民走出了一条生态经济发展之路。

    一个封闭了多年的小村,如何走上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思路和班子都很重要。
    文化产业也是清徐县转型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2004年,晋剧表演艺术家胡嫦娥离开国有剧团,创办了自己的剧团。今天的“嫦娥剧团”怎么样了?

    “嫦娥剧团”在基层演出时观众爆满。李建斌摄
    本报记者邢兆远(右)在基层采访。

    本报记者李建斌摄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为资料照片

        采访手记

     

        深秋时节,记者来到山西省清徐县采访。葡萄园里紫珠串串令人赏心悦目,老陈醋的扑鼻酸香沁人心脾……种种景象,让人感慨这个全国焦炭大县在转型发展之路上迈出的可喜步伐。

     

        清徐县是山西的传统煤焦、铸造大县,为落实省委省政府转型跨越决策,清徐县依托特有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人文优势,提出以发展清洁能源、绿色食品、高新技术、精密铸造、新型建材、生态旅游六大产业为主体的县域经济。特别是在生态农业产业园建设上,清徐县更是有大手笔,太原市共有10个现代都市农业主题产业园,清徐县就占了三个,全县的菜、果、蛋、奶、肉等鲜活农产品总量占到太原市场的一半以上,是太原的“菜篮子”和“后花园”。

     

        1

     

        走进清徐县东于镇东高白村,一排排崭新的楼房在晚霞的映照下别致而温馨,整洁的大街两旁,绿树成荫,街心公园里繁花似锦。村中央的广场上,放学的孩子们在嬉戏玩耍,七八位老人围坐在一起闲谈。

     

        广场旁边的贾石健家,宽敞明亮的房间里,各种家具、家电一应俱全。刚落坐,贾石健就翻开了老相册,指着一张照片说:“看,这就是我家老的土坯房,满院的黄土杂物,住在里面常年灰头垢面的。你们再看看现在住的这楼房,过去可连想都不敢想啊!”

     

        站在家大门口,他指着一排排气派的房子说:“现在村里能家家都住上新楼房,主要是我们有个好‘主心骨’!”

     

        贾石健介绍说:“村里的党员干部一心为咱百姓想,出点子,想办法,领着大家伙干,办起了洗煤、铸造、酿造一个又一个厂子,年轻人都在里面当起了工人,还引来了不少外地人前来打工。农业也不是以前的样子了,而是用以工补农、以工促农、以工养农的办法,搞起了现代农业。2008年开始,村两委先是张罗着为大伙建居民小区,又对道路进行了硬化,村里通了煤气、自来水,生活污水也进行了专门处理。现在,我们的日子过得很幸福!”

     

        在村委会办公室,“省级文明小康村”、“小康标杆村”、“新农村建设工业主导型示范村”等各种牌匾挂满了墙。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最显眼位置的党总支承诺、党员干部承诺书、企业主党员承诺书,彰显着党员干部为百姓谋福利的决心和信心。

     

        村党总支书记张凡生说:“少有所学,老有所养。鼓励村里孩子读书,凡是考入高中的,奖励2000元至10000元,考上大学和研究生的奖得更多;65岁以上老年人每年补助300元,60岁以上老党员每年补助500元;农户种植每亩补助100元,灌溉水电费优惠50%。”他说:“当干部就得为乡亲们谋福利,让他们过上好日子。不能小富即满,要让村民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强。现在,村里做出长远规划,要做大做强企业,形成优势品牌,让农业也走向现代化。相信东高白村的明天会更好!”

     

        2

     

        “我们圪垛儿村是个山区小村,260亩地全在沟沟壑壑间,只能靠天吃饭,再加上交通不便,收购农产品的商贩都不愿来,农业种植收入甚微。如何实现小康目标?只能在‘特’字上下功夫,把劣势转化为优势。”年轻的村支部书记高旭彬说:“为此,我们确定了建设以种植业为主体,养殖业和农耕文化体验为两翼的山区特色村的奋斗目标。”

     

        具体如何发展?高旭彬讲起了往事:4年前,在新疆喀什种植骏枣的村民武有忠回来了,高旭彬找到他聊起村里的发展,经过反复讨论,二人觉得规模种植骏枣前景广阔。说干就干,村里千方百计筹措来资金,修了路,架起电,引来水,引导村民流转土地260亩,集中连片种植矮化骏枣,并在树间套种其他农作物。接着成立了“锦源种植专业合作社”,实施了统一防疫、统一管理。去年,骏枣树开始结果,当年亩产就达到120斤,收入共60余万元,村民尝到了种植结构调整的甜头。今年,合作社得到了5万元的扶持资金,他们用这笔钱建设了枣园滴灌系统。

     

        如何让产业链条拉长,使其丰满起来?高旭彬介绍说,挖掘百亩骏枣园的潜力,搞生态旅游,办枣花节。他跑到电台、报社,宣传村里的生态旅游;邀请省、市摄影协会、自行车协会来村里搞活动。不少外地人知道后,慕名而来,赏枣花、摘山果、游山村的络绎不绝,临走时还购买不少村里的土特产。今年9月,开发出的400盆观赏骏枣,在中秋节前销售一空,并成功注册了“锦源”商标和无公害认证。现在已形成了“赏枣花—品枣蜜—采骏枣—精包装—树品牌”的农业体系。

     

        展开思路,实施品牌化运作,建成生态良好、产业独特、景观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型新农村。今年,村里又投资340万元,实施村庄绿化、干果林示范种植、荒山混交林绿化等五大工程建设。高旭彬说:“‘十二五’期间,圪垛儿村将形成骏枣、核桃等干果种植为主业,土鸡、羊养殖和“农家乐”为副业的产业体系,村民年人均收入要比‘十一五’期间增加3000元至5000元,实现转型跨越和农民收入翻番。”

     

        3

     

        “嫦娥剧团”在山西及至周边几省都有很高的知名度。演员们形神兼备的表演,宛若行云流水的晋剧唱腔,陶醉了众多百姓。谁曾想,它的“总部”竟然在南里旺村。

     

        寻踪来到南里旺村时,已是傍晚时分。顺着大街走进“嫦娥艺术团”的大院,院内一片寂静,只有办公室里亮着灯光。值班的剧团办公室主任王济人说:“三个剧团都下去演出了,只有我一个人在留守。”他说,“剧团常年这样,很少有在家的时候。我们的追求就是‘走出去,让艺术之花开在百姓中间’!”

     

        院子里,大树参天,房屋整齐,排练厅、授课室、宿舍、食堂都静静地排列在月光下。王济人带着我们一边参观一边介绍,2004年3月嫦娥艺术学校成立,当年11月便组建起剧团。长期以来,剧团扎根基层,上山进村,为老百姓送戏。不论是在偏远的山庄窝铺,还是在矿山坑口,只要是羊能上去的地方,剧团的戏就要上去。剧团90%的台口在农村,演员们在临时搭建的露天舞台上演出,吃风咽沙,迎雪吞冰。下乡演出一台三个半小时的戏往往还得加演一个多小时,但他们每年仍坚持下乡演出1500多场。

     

        在剧团办公室里,奖牌、奖杯、锦旗挂满了墙。王济人说:“我们这个扎根在乡里的剧团,虽然是民营的,但已发展成拥有三个专业演出团体、一个培训基地的文化实体。”

     

        “2008年5月,我团承担了太原市文化重点项目——大型新编历史晋剧《龙兴晋阳》的排演任务,几经打磨,这一剧目成为‘中国太原首届晋商文化艺术周’的一道亮丽风景。随后,年底在厦门举办的第十一届中国戏剧节上,《龙兴晋阳》一举拿下了“优秀剧目”和“优秀演员”两项大奖。”王济人介绍说。

     

        不知不觉,几个小时过去了,临别之时,王济人说:“只有整个社会文化繁荣起来,我们的舞台天地才能越走越宽敞。服务基层,为农民演出,虽然没有华美的舞台,但照样能攀登艺术高峰,为乡村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尽心尽力。” 本报记者  邢兆远 李建斌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