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0月23日是重阳节。今年的重阳节我们和中央电视台一起关注曾被成为“老年痴呆病”的“阿尔茨海默病”。中国有上千万罹患这一疾病的老年人,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人的寿命的延长也将大大增加患上这种神经退变性疾病的可能。因此,我们需要了解掌握更多该病防治知识,让长寿老人拥有更健康快乐的晚年,让患有此病的老人得到社会更多的关爱。重阳节里,让我们呼唤对父亲母亲的爱,让我们和他们一起抗击人生的病痛。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阿尔茨海默病(俗称老年痴呆)的发病率也快速增加。我国大约有900万阿尔茨海默病人,患病人数以每年30万人以上的速度递增。阿尔茨海默病已成为继心脏病、肿瘤和脑血管病之后的引起老年人死亡的第四大病因。
今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围绕“提升老年人晚年幸福指数,体面养老”,初次审议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草案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为老年节。在这个属于老年人的节日里,记者就社会上关心的阿尔茨海默病问题采访了神经内科专家、国际阿尔茨海默病协会中国委员会副主席许贤豪和中国科技大学生命科学院神经生物学教授周江宁。
阿尔茨海默病发病率为何快速增长
记者:怎么看待我国阿尔茨海默病发病率的快速增长?
周江宁:这要归因于人口老龄化,发病率的增加跟年龄相关,特别是高龄老年人口(80岁以上)的增加,80岁以上人口的阿尔茨海默病发病率达到20%,甚至更高。
许贤豪: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提升,人口的死亡率不断降低,平均寿命不断提高,诸如阿尔茨海默病这样的老年病问题就自然更加突出了,这是很正常的现象。
记者:阿尔茨海默病有一个更广为人知的名字——老年痴呆,社会公众对老年痴呆的理解是否存在误区或者歧视?
许贤豪:最大的误区就是不认为它是一种疾病,以为是“老糊涂”,认为人老了,糊涂了很正常,甚至很多医院的大夫以前都不认为它是病。所以,最关键的是要让他们认识到这是一种病,而且这种病是可治的,不要嘲笑和歧视。
周江宁:很多人认为老年人忘事很正常,不把它当作一种疾病,所以也没有去就诊。现在对阿尔茨海默病防治的最大进展就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这样可以延缓病情。发现老年人记忆力下降并影响到正常生活时,一定要去看医生。
消除歧视需要加大知识普及
记者:怎样才能消除公众对老年痴呆的误解和歧视?
许贤豪:误解和歧视大都是因为不了解和不理解造成的,所以最重要的是要让人知道这个病是怎么回事,加大知识普及,加深他们对阿尔茨海默病的认识。首先要提高一般群众的认识,要正视和重视老年痴呆,将其当作一种疾病看待。我现在讲课,很多年轻人来听,年轻人的关注就是进步。其次,还要提高医护人员的认识,如果去看病,但医生不认为是病,那就麻烦了。第三,要加大对老年人的社会福利保障,如建立老年福利机构,将相关药物纳入医保等。
记者:有人认为“老年痴呆”这个词带有歧视色彩,媒体也呼吁更名,是否有必要?
周江宁:“老年痴呆”是一个很老的词了,在欧美最早也叫痴呆(dementia)。但痴呆只是一种症状,而不是疾病,就像发热一样,只是疾病的一种症状表现。所以,从学术上的严格和规范性考虑,将它称呼为阿尔茨海默病更合适,毕竟它是一种疾病。国内当初在普及知识时,虽然意识到“老年痴呆”这个词不好,但是它通俗易懂,公众知晓率高,就沿用下来了。但是在学术界、媒体界,“老年痴呆”这个词确实不妥,更名更合适。
但更名并不是一件多大的事,对新名称的接受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普及时间长了,就像“帕金森病”现在被普遍接受一样,将来讲“阿尔茨海默病”,大家也都会知道是怎么一回事。
将阿尔茨海默病药物纳入医保
记者: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面对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周江宁:最大的困难是缺少患者家属和护理人员的支持。真正能让老年人生活质量得到提高的,并不是药物,而是家属和护理人员的照顾。国外曾做过一个调查,对同一种病人进行5年的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发现效果一样。非药物治疗可以延缓病情,比如锻炼、光照等,但实施非药物治疗的前提是得有人帮助病人去做这些事,所以这需要整个社会的支持,国家、社会团体、慈善组织等,但最主要的还是患者家属。
许贤豪: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家庭观念,提倡敬老养老,对待老年患者应该提倡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国家要支持建立托老所等福利机构。阿尔茨海默病是个人的不幸、家庭的痛苦、社会的负担,年轻人白天要上班,可以将老人送进社区托老所,由专门的护理人员照顾,下班后再接回家照顾。这样既可以使患者得到照顾,也可以减轻家属的负担,减少社会的支出,对整个社会是有利的。
记者:政府怎么才能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提供更多保障?
许贤豪: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不断加大对阿尔茨海默病的科研和临床投入,使我国对阿尔茨海默病的认识水平、医疗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诊断水平已跟国际接轨。同时还不断开发新药,连中药也在开发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药物。而且,政府已经将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几种经典药物纳入了医保。
国家不仅要在科研和科普上加大投入,还要在社会组织和机构上加大对老年人的支持,如建立更多公益性的老年福利机构等。此外,还需要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的收入保障,保证患者能得到照顾和治疗,同时将更多药物纳入医保。本报见习记者 陈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