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10月21日 星期日

    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

    整合各界资源创新育人模式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10月21日 07版)

        在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的开学典礼上,国际著名天体物理学家乔瑟琳·贝尔女士,受聘担任三十五中的“名誉校长”。

     

        三十五中能聘请一位远在英国的世界著名科学家担任名誉校长,离不开中国科学院专家的牵线搭桥。而三十五中与中科院间的“情缘”更是深厚——联手创办中科院“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班”,深度合作培养科技创新人才。

     

        跨界联手培养创新人才

     

        “普通高中生很难接触到最尖端的技术,该如何去探索宇宙的奥秘呢”“我们的技术对宇宙来说太过渺小,怎样才能验证杰出科学家的天才想法”……开学典礼结束后,十几位学生围住心目中的“明星”,用流利的英语向贝尔女士请教“专业问题”。

     

        对“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班”的学生而言,与科学家交流成为他们学习生活的一部分。他们的学习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而是进入大自然、工业场地、科学实验室……这些正是教育界和科学界跨界合作带来的突破。

     

        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我们责无旁贷。”北京市第三十五中校长朱建民表示。

     

        秉承“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出教育发展教育”的大教育观,三十五中主动联手中科院京区科学技术协会,于2010年创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班。”

     

        将特色课程视为特殊人才培养的基础,三十五中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班”精心搭配五大课程“套餐”,提供172种营养均衡且风味独具的“菜点”。其中,中科院课程是三十五中与中科院合力打造的“特供”课程。

     

        高一是基础性课程单元,每周半天请科学家为学生讲解科技前沿和热点,开拓视野、启发兴趣。学生们收获最大的还是在高二、高三学年的课题研究单元。中科院实验室提供课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方向,在中科院和学校“双导师”指导下,设计、实施、完成一项有价值的科研课题。首届培养班的55名学生完成了15项课题研究,涉及环境污染、克隆技术、城市交通等。

     

        整合资源创新育人模式

     

        三十五中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发展教材中心主任朱慕菊指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班”实现了三种创新:教育界与科技界联手,真正实现了科学家走进课堂、融入课程,是一种制度创新;在课程设计的思路上,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实现了基础教育课程与科技教育课程的融合,是一种课程创新;跳出追求高分的模式,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近年来三十五中整合各种资源,创新育人模式:迎接本土教育国际化和国际教育本土化的挑战,创办“中美双文凭国际高中课程”,融通中美教育优势,培养“具有中国情怀的世界人、具有世界眼光的中国人”;启动“二四制”课程改革实验,对6年课程进行整合优化,减轻学生课业压力,为其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提供充裕空间……

     

        明年,三十五中将在新校舍建成6个中科院高端实验室,涉及自动化智能、生命科学等领域,目前正在开发配套课程。搬入新校舍后,高中部将引入学部制、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学长制“五制”改革,届时每个学生都将有一张个性化课表。为学生全面而个性的发展奠基,这正是三十五中改革创新的动力与目标。(本报记者 靳晓燕 )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