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10月20日 星期六

    激情“飞行”六十载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探索与追求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10月20日 01版)

        从我国第一架轻型旅客机“北京一号”到第一枚探空火箭“北京二号”,再到第一架全自动无人驾驶飞机“北京五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这所带着航空梦想的大学,激情“飞行”了60年。

     

        “创新”始终是北航人追求奇迹的钥匙。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怀进鹏教授说:“北航始终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己任,不断突破学科界限和发展壁垒,勇发先声、敢创新路的精神已经成为北航人的基因。”

     

        在科研中建立新功

     

        1952年,从建校开始,国家调集了全国几乎所有航空航天领域的教育精英,组成了这支梦想的队伍,师生满怀对祖国的忠诚和对事业的坚韧,书写新中国多个第一的科研壮举。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歼六战斗机飞行模拟器”、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沙丘驻涡火焰稳定器”等一批重大成果,有效增强了我国国防科技力量。上世纪90年代,以陈懋章院士的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为代表的重大科技创新项目不断涌现,极大推动了相关领域的技术进步。进入21世纪,北航连续7年获得7项国家级科技奖励一等奖,3年连续获得4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创造了一所大学连续获国家高等级奖励的纪录,被社会誉为中国科技创新的“北航模式”。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说:“北航的科技创新始终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形成了一种特有的科研文化和机制。”

     

        北航人拥有强烈的国家使命感,科学研究始终坚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房建成教授团队围绕我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卫星以及大型航天器高精度长寿命姿态控制执行机构的技术难题,研制出中国人自己的磁悬浮飞轮和控制力矩陀螺,控制精度提高了一个数量级,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获得2007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怀揣着科技强国的梦想,北航人以“创新”的勇气,激励自身不断砥砺前行。

     

        在北航党委书记胡凌云教授看来,瞄准学科交叉融合的国际前沿,引领重大科学问题,是北航高端领域捷报频传的秘诀所在。

     

        在育人中追求卓越

     

        2006年11月1日,“北航1号”探空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这是我国首枚由在校大学生独立设计制作的探空火箭。

     

        5年后,2011年11月25日,在祖国大西北的戈壁深处,由北航宇航学院学生自主设计研制的“北航3号”新型固液探空火箭成功发射。这是我国首枚以过氧化氢固液火箭发动机为动力系统的探空火箭。

     

        即使是建校初期,在工棚里上课,在路灯下读书,首届毕业生中,依然培养出以王永志、钟群鹏、陈懋章、陶宝祺、郭孔辉等院士为代表的学术精英。

     

        “坚持育人为本,是大学本质属性的理性回归。”怀进鹏说,“大学是师生的学术共同体,是学生人生转型和创新养成的殿堂,而研究型大学理应成为一流人才和新思想、新知识的孵化器”。

     

        近几年,北航通过研究探索更加符合人才成长规律和适应个性化要求的教学模式改革,大力实施人才培养“长城行动计划”,着力构建“科学基础、人文素养、实践能力”协调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基本形成理、工、文和国际化4类教育改革实验区。

     

        在协同中服务社会

     

        飞天梦如何转化为服务社会的优势?

     

        “积极围绕区域经济和新兴产业发展,以多种形式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大力实施科技成果产业化。”北航给出掷地有声的回答。

     

        “探索政产学研用的协同创新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大学应该解决的一个重要命题。”胡凌云说,“高校要围绕国家与行业需求,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

     

        据统计,北航“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企业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咨询等科研项目8381项,累计科研经费超25亿元,占总科研经费的52.1%。2010年17.28亿元科研经费中约10亿元来自产业,成果转化率达60%,直接服务于国民经济发展。

     

        张军教授带领的“空地协同的民航空域监视新技术及装备”研究团队,先后发明了空地协同的空域监视系列化装置,创造性研制了我国首个移动空域监视平台,近3年累计创造经济效益逾7亿元,并获2009年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多年来,北航不断创新机制体制,与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共建研发中心或联合实验室,积极推动技术创新。

     

        高层次的人才和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是北航腾飞的双翼。聘请中科院化学所研究员江雷院士担任化学与环境学院院长,有效地促进了北航与中科院在科研与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实现了在《自然》等顶级期刊发表文章零的突破,高影响因子的学术论文持续涌现。

     

        “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建设根植于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是北航坚持的价值理念和办学目标。”怀进鹏说。(本报记者 姚晓丹)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