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10月20日 星期六

    走基层·百村百乡行68

    最是一年好景时

    ——各地“兴水利、保丰收”成果掠影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10月20日 04版)

        最是一年好景时,地肥水美五谷香。金秋十月,全国各地粮食增产捷报频传。犹记得,去冬以来,我国遭遇大面积干旱,旱情高峰期全国耕地受灾面积一度达8142万亩。在这样的条件下,今年的粮食增产委实来之不易。

     

        10月12日至17日,记者随水利部组织的媒体采访团行走在硕果累累的大江南北,深入到田间地头,亲眼见证了一幅粮丰民安的金色画卷,也见证了一个“水与粮”交织演绎的传奇。

     

        [黑龙江]

     

    节水灌溉润心田

     

        潇潇秋雨,落在连绵的黑土地上,也落在孙明山家里那堆金灿灿的玉米棒子上。

     

        这个大庆市林甸县东风村的农户,家有50亩地,今年使用了膜下滴灌技术,亩产从1200斤提高到2000斤,纯收入1500元/亩,比之前增收一倍,而且节水70%以上。“水来了,信心就来了,心里老有底儿了。”手捧着金黄的大玉米棒子,孙明山咧开嘴笑了。他说今年春天旱,别人家没法灌溉,等到自家的玉米都出穗了,别人的才1米来高。

     

        “过去是漫灌,一亩玉米收成七八百斤,今年用了大喷灌,亩产一千五六百斤,不仅增产了,而且成色好,卖价也高。”安达市升平镇新建村村民张玉成说起节水灌溉的好处也是滔滔不绝。他还给这套节水灌溉系统总结了8个字:省工、省时、节水、增效。

     

        在“十年十旱”的安达,农民们采取立体通透、膜下滴灌、全膜覆盖等多种高效节水种植方式后,每亩地一小时灌溉用水只有四五立方米,是过去的十分之一。

     

        据了解,今年年初,我国在东北四省区启动了“节水增粮”行动,计划用4年时间,总投入380亿元,发展380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田。截至目前,黑龙江已完成高效节水灌溉工程166.3万亩,完成年度计划任务的68%,纵贯齐齐哈尔、绥化、大庆、哈尔滨、建三江的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带已经初现规模。

     

        [湖北]

     

    一口好塘尽欢颜

     

        与此同时,在距离松嫩平原往南2000多公里的江汉平原上,水稻已经几乎全部收完,稻秆还立在田里,成群的麻雀在稻田里起起落落地觅食……

     

        潘祥树是随州市万福店乡凤凰山村的水稻种植大户。“今年4月到8月一直干旱,插秧的时候一滴雨都没下。”潘祥树说,“要在过去肯定又是灾年,但今年渠里有水,塘里有水,庄稼随时都能浇,种啥都能丰收。”

     

        去年,湖北气候持续异常,遭遇了长达220多天的跨季大旱。灾后反思,湖北下决心大治大干,将塘堰整治作为2012年度农田水利建设的中心工作。为此,他们开展了“万名干部进万村挖万塘”行动,力争用一年时间,清淤扩挖当家塘堰80万口,为全省21万个村民小组每组整治一口标准当家塘,从而大幅提高全省抗旱保收能力。

     

        随州市南郊办事处平原岗村村支书郭自华告诉记者,村里的水渠是今年5月份建好的,这次修了3000米水渠,外加一个60千瓦的泵站和5口当家堰,“有了这些水利设施,就像吃了颗定心丸”。

     

        [安徽]

     

    “长藤结瓜”亦香甜

     

        即使是在物产丰富的江淮大地上,当4000多亩晚稻排列整齐地出现在你的眼前,那种“渐欲迷人眼”的气势,还是不得不让人慨叹。

     

        这里是六安市江家店镇林寨村的村头,站在这片丰收在望的水稻旁,70岁的村民雷振球给记者算了笔账:他们全家12口人18亩地,全部流转给种粮大户,一年收租金近万元。“因为修建了水利设施,小田变大田,弯路变直路,田好种了,价自然高了,每亩地的租金已经涨到530元。”

     

        雷振球从不担心“水”的问题,因为这里地处淠史杭灌区。“农田水利工程如同人的血管,既有像‘毛细血管’一样的‘小农水’工程,也有像‘冠状动脉’一样的骨干工程。整个淠史杭灌区就是这样一个‘长藤结瓜’的体系。”灌区总工程师王代林介绍道。

     

        淠史杭灌区始建于1958年,有效灌溉面积突破1000万亩,是新中国兴建的全国最大灌区。近年来,通过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新增和恢复灌溉面积37万亩,改善灌溉面积500万亩,年节约灌溉用水2.5亿立方米。2012年,实灌面积达1056万亩,全灌区水稻产量约520万吨,实现大旱之年灌区粮食增产。

     

        有收无收在于水。在粮食增产捷报的背后,是跨越式发展的农田水利设施为亿万农民旱涝保收撑起一把保护伞,是广大水利工作者用贴心服务让粮食增产增收成为现实。(本报记者 焦健 何平)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