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10月20日 星期六

    “中国道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访李捷、张晓林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10月20日 02版)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中华民族以前所未有的昂扬姿态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奇迹般的变化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中国走的是一条什么样的道路?“中国道路”成为研究中国发展的重要议题。当前,准确解读“中国道路”的内涵,科学认识“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性,理性看待前进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有助于人们破除错误观念,澄清模糊认识,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不断增强坚持“中国道路”的自觉性、坚定性。近日,记者就“中国道路”有关问题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李捷和《求是》杂志原总编辑张晓林两位长期关注和研究“中国道路”的学者。

        “中国道路”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必然性

        记者:中国的持续快速发展,使得“中国道路”越来越成为一个研究中国的“热词”。从“中国道路”的选择、“中国道路”的探索,再到“中国道路”的开辟和拓展,在实践与理论相互作用中,“中国道路”的轨迹和轮廓越来越清晰。那么,应该如何概括和表述“中国道路”的内涵呢?

        张晓林: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任何概念理念、思想论断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概括和说明。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道路”是探究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经济社会发展巨大成就原因过程中形成的概念。中国的改革开放一直是在世界的关注下进行的。仅仅三十多年,中国从贫穷落后的国家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们有理由追问,“中国奇迹”的原因在哪里,它的经验又有什么?“中国道路”概念正是对中国发展独特社会历史现象的描述。

        李捷:“中国道路”实际上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理念、发展经验。它集中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之中,集中体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总结概括的“十个结合”上。这是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中国各族人民,在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

        张晓林:党的十七大概括的“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也是对“中国道路”的描述。“中国道路”的核心理念,一是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兴国之要;二是始终坚持改革开放这一强国之路;三是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一立国之本。

        记者:“中国道路”来之不易,是在反复探索、比较、选择中走出的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这是一条实现国家富强、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成功之路。如何理解深藏于历史之中的“中国道路”的必然性呢?

        李捷:如果我们用历史与现实交汇的眼光来审视“中国道路”,那么,历史的必然性就会看得十分清楚。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进而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我们可以从1840年以来“两个一百年”前后接续、一脉贯通的大历史观来认识“中国道路”,第一个一百年,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用了一百年的时间,完成了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为完成第二个历史任务创造了条件,铺平了道路。第二个一百年,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2049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到目前,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形成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取得了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的决定性胜利。由此可以看出,“中国道路”的成功,直接的是靠改革开放,同时也离不开毛泽东等老一代革命家的艰辛探索和取得的成就,是中国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前赴后继奋斗的必然结果。

        张晓林: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历尽筚路蓝缕的艰辛探索,历尽许多弯路和挫折,历尽数不尽的付出,最终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选择“中国道路”,是由中国近现代社会基本问题和历史任务决定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顺应历史趋势开辟出来的,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实践表明,“中国道路”是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唯一正确道路,只有沿着这条道路前进,才能实现国家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如何看待取得的发展成就和遇到的问题

        记者: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结果大不一样。中国的发展无疑得益于“中国道路”的选择。能不能说,没有“中国道路”,就没有今天的发展呢?

        张晓林:路走对了,才有发展。如何在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发展很不平衡,又面临外部环境频繁挑战的东方发展中大国实现现代化、实现民族振兴,既没有书本的现成答案,也没有可资借鉴的现成范例,只能走自己的路。中国的发展成就证明,我们的道路走对了。

        记者:我国已经进入深化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我们看到,一方面成就继续取得,另一方面,也面临诸多前所未有的新问题、新挑战。目前,有一种观点以我国发展遇到难题为由来唱衰“中国道路”。对于我们在“中国道路”上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应该如何看待呢?

        张晓林:无论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道路正确与否,不在于是否存在问题。成就摆在这里,是客观存在。这是我们坚持、坚信“中国道路”的根据。问题也是客观存在的,关键在怎么看。我国改革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难题。我们的现代化和工业化同时进行,工业化和信息化同步发展,再加上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因素,我们遇到的矛盾和困难世所罕见,面临的挑战和风险前所未有。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在历经工业化、现代化的上百年和几百年中渐次出现的不同阶段的矛盾和问题,集中交织出现在我们的现阶段,盘根错节、缠绕叠加。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来否定发展道路,在逻辑上是不成立的。

        李捷:任何国家的前进道路都不会是平坦的。以为道路一经形成,就会一劳永逸,只能是幻想。前进的道路上不会只有顺境和坦途,也会有激流和险滩。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既要坚定信心,坚定不移地走好“中国道路”,又要以足够的智慧做好克服各种困难、应对各种挑战的准备,善于在曲折中开拓前进。用问题来否定取得的成就,因问题丧失了对未来的信心,对问题采取回避和遮掩的态度,都是不可取的。

        记者:发展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有问题,才有发展的必要。能不能说,发展本身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呢?

        李捷:我们面临的问题大多是前进中的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只能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来解决。迟疑倒退,非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坐失解决问题的时机;抱怨坐等,非但等不来条件,而且有可能使问题复杂化。只有直面问题,只有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继续深化改革,才能推动问题的解决,实现新的发展。

        张晓林: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必须靠改革发展来解决,需要我们继续坚持正确的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进一步增强坚持“中国道路”的自信自觉

        记者:尽管我们的成就十分辉煌,但“中国故事”才刚刚开始,“中国道路”依然“在路上”。当前,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国内社会思想意识多样、多元、多变特征更加凸显,在前进的道路上会遇到更多来自思想方面和实际方面的干扰,那么应该怎样引导人们不断增强坚持“中国道路”的自觉性、坚定性?

        李捷:中国要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找到一条适合国情、符合时代要求的道路;中华民族要实现复兴,必须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经艰辛探索而逐步开辟出来的,是一条实现中国繁荣富强和中国人民幸福的正确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理想信念。如果说改革开放30多年取得辉煌成就,在现代化道路上迈出关键步伐的话,那么,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将是更大的考验,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任务更艰巨。我们一定要从党和人民事业兴旺发达的高度,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不断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无论遇到什么复杂局面,无论遇到什么风险考验,都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张晓林:“中国道路”是中国人民历经无数挫折探索出来的一条实现现代化的正确道路。只有坚持下去才有好的前途,半途而废只能是功亏一篑、得而复失,是没有出路的。“中国道路”不仅仅说明过去的艰难和辉煌,也昭示着未来的光明和前景,只要我们继续沿着“中国道路”前进,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就一定能够实现现代化宏伟蓝图。

        记者:近几年来特别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中国持续发展的业绩、中国发挥的积极作用有目共睹,更加彰显了“中国道路”的魅力。正因为如此,对“中国道路”的研究,已经成为国际国内学界的一大“显学”。那么,应该如何进一步深化研究,从理论上讲清“中国道路”的内在机理与深远影响?

        张晓林:是这样的。我们常讲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还有一句话也要讲,就是世界的发展影响中国,中国的发展影响世界。这样看来,中国发展道路、发展经验、发展模式,不仅属于中国,也是属于世界的,是人类发展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我们要通过卓有成效的学术研究和对外交流,向世界介绍我们的发展理念,阐明我们的发展立场,打破西方“逢强必霸”的逻辑,树立科学发展、和平发展的形象。

        李捷:加强对“中国道路”的理论研究,讲好“中国故事”,一方面,要深化对中国道路、中国成就、中国经验的总结概括提炼,不断用新鲜实践推动理论创新;另一方面,既要善于用国际上听得懂、能接受的学术话语诠释中国道路、中国成就、中国经验,又要善于用中国的理论研究和话语体系解读中国实践、中国道路,不断概括出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的、开放融通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术话语体系。如果我们在运用国际话语和创造中国话语体系方面作出实实在在的努力,“中国道路”完全可以传得更快,走得更远,播得更广,中国在发展问题上的国际话语权也会大大增强,也会更加坚定我们坚持“中国道路”的自信和自觉。(本报记者 李亚彬)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