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10月19日 星期五

    用自己的画笔推动社会的变革

    宫苏艺(北京) 《 光明日报 》( 2012年10月19日   12 版)

        张清智当代重大题材中国画展9月在四川遂宁船山体育馆开展,展出了《2008·中国汶川》、《2011·中国新汶川》、《玉树情·民族魂》、《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惠安风情》、《天路》、《母亲河》和《绿色遂宁》等八幅百米长卷,集中反映了抗震救灾、民族团结和绿色发展等当代重大主题。画展时间持续三个月,免费向市民开放。

        张清智是一位有丰富生活阅历的艺术家。1974年他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后在部队服役,从事美术工作,积累了不少人生经验,也练就了全面的中国画造型功力,人物、山水、花鸟,无所不能。1990年转业到中国侨联,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华侨画院院长、中国华侨文学艺术家联合会副会长。美术理论家邵大箴说:“张清智是一位很有社会责任感的画家,他不仅在绘画实践中思考和硏究艺术规律,而且把绘画的创造原理与社会历史联系起来思考,从中发现它们共同的哲学思想基础。他对儒道释思想的研究,使他对历史、对现实和未来有许多新的认识,这自然也赋予他的绘画创作以新的特色,那就是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对当代事件反应的敏感,和用自己的画笔推动社会的变革。”

        出于自己的艺术理念与豪情,张清智爱创作大画。他对某一题材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和产生浓厚兴致时,便按捺不住自己的创作欲望与激情,用大画的形式加以表现。张清智的大幅绘画是在深入生活基础上创作出来的。

        在葡萄成熟的季节,张清智怀着对新疆的美好感情来到吐鲁番,感受这里劳动人民的纯朴、勤劳、智慧和多才多艺,感受西部大开发给新疆带来的新气象。他用28天的时间完成了《吐鲁番的葡萄熟了》这幅表现新疆人民幸福生活的百米长卷。

        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张清智星夜兼程从北京奔赴灾区。在北川、茂县、绵竹、绵阳、唐家山这些重灾区,他随部队冒着余震,不顾山石塌方,翻山越岭,搬运救灾物资和搭建防震棚。他既是抗震救灾的亲历者,又是志愿者,亲自感受到在大灾大难前人们的高尚精神面貌和闪耀着的人性光辉。回北京后,他废寝忘食,一气呵成,画出了由众多人物组成的百米长卷,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和刻骨铭心的感受,用画笔生动地记录在《2008·中国汶川》这幅长卷上。画面上有满目疮痍的废墟,有悲痛、死亡和泪水,但更多的是人们高昂的斗志、可歌可泣的英雄主义和互助友爱精神。这不仅需要扎实的基本功和高超的艺术手段,更需要艺术家对国家、对民族的极大责任和巨大热情。

        2011年,张清智再一次踏足汶川地震灾区的土地,这一次,他将目光瞄准在灾后重建上,绘制出了又一百米巨幅力作《2011·中国新汶川》。人们记忆中山河破碎的残酷景象,在张清智的笔下,变成碧绿的青山、漂亮的民居、坚固的学校、整洁的村庄……那洒脱雄劲、意境深远的画面呈现的自然山川之美,让人不由得发出“换了人间”的惊叹。

        而《玉树情·民族魂》以其史诗般的艺术含量与磅礴高远的气魄,展示出在灾难面前的民族合力和大国气象,反映出中华民族恒久的大爱,令人震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类主题性创作的图像意义与题材价值,已经超过了其在艺术处理上的影响,它们所反映出的深厚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以及精神力量,是其他艺术形式难以企及的。

        “调动一切艺术手段,去塑造我们民族的横断面和历史重大事件。”这是张清智的创作理念。他认为,用艺术描绘重大题材,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塑造和传播国家与地方形象,既是当代美术的重大历史使命,又是繁荣美术创作的必由之路。

        (作者为本报高级编辑)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