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10月19日 星期五

    “舌尖”之后,纪录片如何再创佳绩

    《 光明日报 》( 2012年10月19日   05 版)
    CFP

        “今年5月中旬,每到晚上10点40分,很多年轻人便会相约打开电视,网络上的各大论坛会同步出现大量的刷屏讨论,这一系列现象缘于一部纪录片的播出,那就是《舌尖上的中国》。”央视纪录频道总监刘文在日前召开的2012年中国纪录片年会上这样描述:“纪录片让许多年轻人重回电视机前,我们正在改变中国电视观众的收视习惯。”

     

        《舌尖上的中国》大获成功,中国纪录片界沉浸在兴奋之中。“用纪录片影响大众、影响中国、影响世界”,这是本次年会提出的口号。《舌尖上的中国》热潮未退,另一部纪录片《超级工程》又重磅推出,由中央电视台、天津广播电视台主办,央视纪录频道承办的2012年中国纪录片发展年会在天津滨海新区召开。在中国纪录片发展论坛、“中国纪录片标准化创作”主题论坛和“中国纪录片多元合作模式”主题论坛等多个单元活动中,来自全国近100个省市级电视台的领导和纪录片机构的负责人齐聚一堂,分享制作经验,共谋未来发展。

     

        中国纪录片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回顾过去的三年,中国纪录片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高点:2010年,国家广电总局出台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11年,中央电视台以中英文双语面向全球开播纪录频道;2012年,中央电视台在一套开播精品纪录栏目《魅力·纪录》;央视纪录频道开播之后,先后播出了《南海Ⅰ号》、《春晚》、《故宫100》等一系列备受好评的纪录片。2012年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海内外热播,纪录片第一次成为热议的话题,也第一次从高端走向大众。

     

        刘文公布了三组数据:2011年1月正式开播的央视纪录频道在一年的时间里,收视份额增长率达到200%;2012年频道广告招标达到两个亿;而《魅力·纪录》栏目在央视一套综合频道次黄金时段开播以后,收视份额和之前电视剧播出时段相比超出30%。“这三个重要的事实,应该说彻底消除了许多人在纪录频道开播时的担忧和疑虑,也彻底改变了外界长期以来对中国纪录片发展的三条固定认知,即纪录片一不挣钱,二无收视,三没有核心竞争力。”刘文说。

     

        国家广电总局国际合作司副司长曹寅认为,央视纪录片频道的快速成长,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中国纪录片正在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据统计,2011年全国各级电视台纪录片播出总量约为5.8万小时,其中首播量为1.6万小时,全国纪录片市场总投资约为8亿元,总收入超过10亿元。”

     

        但曹寅也同时指出,当前中国纪录片的发展与我国丰富的人文自然资源和世界大国的地位还不相称,国产纪录片的国际市场份额和国际影响力亟待进一步提升。2011年中国纪录片出口金额为286万美元,仅占当年全国电视节目出口总额的4.2%。“同电视剧、动画片相比,国产纪录片的出口数量、金额存在较大差距,覆盖的地区也有待进一步扩大。”

     

        当电视剧产业、动漫产业都已经进入快速发展、竞争加剧的时期,纪录片产业如何发展?中央电视台总编辑、副台长罗明认为,纪录片制作者应该找到当下大众最关注的题材和精神的需要,用直击人心的需要和故事化的表达,吸引更多更广泛人群来关注纪录片,消费纪录片。

     

        央视纪录频道开播伊始,便与各地方电视台展开了广泛的合作,截至2012年上半年,全国各地方电视台在纪录频道累计播出纪录片81部,共291集,时长超过9000分钟,占纪录频道开播以来节目首播总量的1/3,各地方电视台已成为纪录频道节目供应的中坚力量。

     

        标准化创作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在分享《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经验时,该片的总编导、央视纪录频道项目运营部主任陈晓卿强调该片在形式设计上对国外同类型纪录片模式的借鉴和模仿。对此,刘文也直言不讳:“《舌尖上的中国》与近期正在播出的《超级工程》,其实里面多少都有着标准化制作的模型与影子。”

     

        在本届年会上,探讨纪录片的类型化模板和标准化创作,是其中重要的议题。类型化和标准化是一个产业发展成熟的标志,用刘文的话说,“如何能让纪录片在一定的程度上进行量化生产,如何能让年轻的纪录片创作队伍从一开始就有规范化标准——这是我们一直在探索的问题”。刘文认为,追求类型化和标准化也意味着中国纪录片创作由精英向大众的转变,“精英的创作凭的是经验,如同老中医,凭借的是一种口传心授而无法量化的方法,而标准化制作应该是中西医结合,也就是说,既要有中医式的个人经验,也要有西医式的量化生产的框架和模板。”

     

        类型化和标准化并不意味着单一。陈晓卿表达了他对标准化的理解——既有模仿,也不放弃自我的坚持。他仍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一部片子的成功肯定有很多原因,但是我更想说的是,大家一定要有心里的坚持,好的纪录片是多种多样的,就像美丽的事物是多种多样的一样”。

     

        央视纪录频道副总监史岩认为,标准化创作并非限制个性和创新,并不是具体的条条框框,而是提供制作高品质纪录片的流程,在这个前提下我们提倡和鼓励创新。(本报记者 饶 翔)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