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10月19日 星期五

    百年古社有新姿

    ——西泠印社全面进军艺术品市场纪实

    《 光明日报 》( 2012年10月19日   01 版)
    西泠印社创造了杭州市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的“西泠速度”。锈剑/CFP

        10月17日,浙江美术馆内人头攒动。这里正在举行“百代风范——中国现代绘画艺术典藏大展”,展出了包括齐白石、张大千、黄宾虹、徐悲鸿等50余位现代绘画史上著名画家的170余幅精品巨作。

     

        “这是中国现代绘画艺术发展史上来自民间收藏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一次大展,它用图景再现我国现代绘画艺术的发展历程,百代标程,影响深广。”活动总策划人、西泠印社艺术品鉴定评估中心主任叶子说。

     

        配合大展,一场高规格的“中国现代绘画艺术国际学术研讨会”同期举行,各路专家的系列主题学术演讲,为艺术品爱好者提供了学习和参与的机会。

     

        本次活动的主要承办者是杭州西泠印社。老树逢春更著花,百年古社有新姿。这个有着“天下第一社”之誉的名社,在改革中摆脱困境,如今正重新焕发出青春活力。

     

        文化体制改革的“西泠速度”

     

        创办于1903年的西泠印社,在国内外学界享有极为崇高的学术地位,亦是杭州独有的文化现象和文化标志。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西泠印社一度陷入困境。2000年,西泠印社第4任社长赵朴初去世,百年名社痛失“掌门人”。不久,西泠印社出版编辑部因经营管理不规范,被新闻出版管理部门下令停业整顿。2002年春节,西泠印社的书画社、出版社连工资都发不出来。

     

        2003年,西泠印社百年华诞。就在这一年,因为西湖综合保护工程的推进,西泠印社位于湖滨黄金地段的经营场地杭州书画社面临拆迁;而在修缮社址中,凉堂的大梁几乎被白蚁蛀空,随时面临垮塌的危险。

     

        高级人才流失,经济严重亏损,甚至还有社员要退社……百年名社,境遇已如凉堂上的大梁一样岌岌可危!

     

        在这样的绝境中,西泠印社综合文化体制改革试点揭开了序幕。

     

        从2003年3月启动改制,短短9个月时间,西泠印社创造了杭州市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的“西泠速度”。

     

        如何用好西泠印社这块金字招牌?选择发展什么产业?“重塑发展主体,明确主体界限”,西泠印社最终确定了这一方针。从2003年起,西泠印社以百年品牌为核心,围绕“光大品牌、做大产业”目标,构建了社团法人、国有事业法人和企业法人和谐创业的“三位一体”社会复合主体构架。

     

        西泠印社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宣告成立,这是第一家由国有控股、吸收社会资本进入的公司。至此,西泠印社文化项目企业化运作的探索开始起步。

     

        拍响“江南第一槌”

     

        2004年12月,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成立。

     

        我国的拍卖行业至今只有20多年历史,但发展速度惊人。西泠印社是一个后来者。之前,朵云轩、嘉德等大拍卖公司已名震全国。

     

        然而,“西泠拍卖”一出生就风华正茂,首次亮相就让整个江南市场为之震动!

     

        2005年7月3日,在浙江世贸中心的春拍会上,当最后一槌以225万元打包一次性拍出最后250件金笺扇面时,全场报以热烈的掌声。

     

        拍市“新兵”,却以超强的市场号召力,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1200多名收藏界人士进场参拍;1236件书画拍品中共拍出1183件,成交率高达95.71%;1.96亿元的总成交额,一举成为江南艺术品首拍的最高纪录。

     

        “我觉得3个原因让首拍如此成功:西泠印社自身的品牌,灵活的市场运作机制,还有就是引进陆镜清先生担任拍卖公司的总经理。”西泠印社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方玲琅介绍说。

     

        从此,“西泠拍卖”一直书写着奇迹,连续创造、刷新并保持着中国南方艺术品拍卖的最高纪录。在2011年春拍时,更是创造了15.2亿元的总成交额。

     

        目前,在中国古代书法、篆刻、砚台等文房清玩系列拍卖中,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已稳居国内艺术品拍卖业前三名。

     

        “西泠拍卖”的强势崛起,让西泠印社产业全面进军艺术品市场找到了突破口,也改变了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地域格局,使杭州成为继北京、上海之后又一个中国艺术品交易重镇。

     

        “西泠拍卖”着眼于多领域、多层次的艺术品收藏,把新艺术门类的挖掘作为拍卖的主要方向,从最初的中国书法拓展到如今的十几个领域,弘扬着不同文化艺术乃至生活艺术的门类。

     

        突破假货瓶颈

     

        但是,“西泠拍卖”前进的步伐并不轻松,它所面临的拍卖市场鱼龙混杂、真假难辨……

     

        “首拍中,我们没有拿出去拍的作品里,有许多是没法鉴定、值得怀疑的赝品。假货已成为毒害艺术品市场健康发展的毒瘤!”西泠印社拍卖公司一位专家说。

     

        2010年,在由西泠印社举办的艺术品收藏与鉴赏高峰论坛上,上海知名收藏家颜明称,中国已进入历史上第四次书画造假高峰,前三次高峰分别出现在北宋末年、明朝中晚期和清末。“今年书画市场上已经卖出了1300张张大千的作品、1900张齐白石的作品,有这么多真迹吗?”他说。

     

        “以假货故意诈骗社会和爱好者是一种犯罪行为,必须铲除,当然这个艺术品平台上有拍卖公司、经营者,他们本身也应该提高政策素养和专业业务水平。”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许勇翔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认为,应该多一些藏家,少一些炒家,收藏家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研究、保护古代文明,如今有些人今天买进明天卖出,这只能说是收藏投机者,距离收藏家还很远。

     

        “我们一直觉得,将来制约艺术品市场走向的最大瓶颈就是赝品,而这个问题靠拍卖公司自身去解决是不够的,我们也寄希望于国家出台法律法规来规范这个市场。”方玲琅说。

     

        能不能把全国一流的鉴定专家、收藏家、圈子里面的行家、画廊、拍卖公司集聚在一个平台上?“当时西泠印社就向国家文物局和省文物局提出,要成立一个西泠印社艺术品鉴定评估中心,通过这个平台聚集全国最优秀的专家。”方玲琅对记者说。

     

        真乃居先,诚为业本

     

        2007年,西泠印社艺术鉴赏评估中心成立,享誉业内的史论家、批评家、鉴藏家、中国美院特聘教授叶子应邀担任中心主任。

     

        该中心是非营利的民办非企业单位,为鉴定专家、行家、收藏家、理论工作者提供交流平台,举办大型艺术品展览活动和从业人员的资质培训活动。

     

        “中心就是把专家、行家、理论工作者聚集到西泠印社这个平台上来,还对艺术品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叶子说。

     

        此后,该中心举行了一场场高峰论坛、展览活动。“通过这几年高峰论坛的举办,西泠印社评估鉴定中心对艺术品市场进行了客观、清醒的认知,提供了很多信息,展览的作品更是给藏家以方向性、标杆性的收藏思路。”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钟银兰说。

     

        鉴定评估中心已在全国各地举办了10余场各类艺术品展览,并成功举办了三届中国艺术品收藏与鉴赏高峰论坛。艺术品鉴藏与经营从业资质培训项目也已举办多年,培养了几百名从业人员。

     

        今年10月16日,“第三届中国艺术品收藏与鉴赏高峰论坛系列活动”在杭州再次华美启幕,活动吸引了来自全国的知名拍卖业代表、国内外知名艺术家、专家学者、收藏家、鉴定家、艺术品经纪人、实业界、金融界精英高管等500余人参加。该系列活动已成为推进浙江文化大省和杭州文化名城、文化强市建设,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中心”的标志性项目,也是中国艺术品收藏与投资领域唯一落地杭州的国家级项目。

     

        西泠印社拍卖公司从成立那天起,其定位就是8个字:真乃居先,诚为业本。

     

        “作为一个文化公司,首先要传播民族文化的意识,将艺术的内涵和价值带给更多的社会大众。”陆镜清说,“艺术品拍卖的过程,传递的是民族的文化与艺术。我们要做一个有文化底蕴、有文化抱负、有文化实力的拍卖公司。”(本报通讯员 朱海洋 本报记者 叶 辉)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