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10月17日 星期三

    喜迎十八大 文化单位巡礼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广播 新文化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10月17日 05版)

        近日,我国第一套全国性对农广播频率“中国乡村之声”正式开播,这与今年启动实施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化发展工程”和第一家整频率入港的内地广播“香港之声”开播,共同成为中央电台喜迎十八大的献礼工程。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台长王求日前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自6月上旬起,中央电台利用无线广播频率和央广新媒体平台,全面启动迎接十八大报道,通过现场直播、专栏报道、主题策划等形式,从“新闻宣传和文艺宣传平衡、中央电台与地方电台联动、全国性广播和对象性广播结合、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等方面,充分发挥广播特色和报道优势,展现国家电台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4个月来,中央电台16套频率都推出了“喜迎十八大”专栏,播出了一批有亮点、有故事、有力度、有影响的宣传报道。

        新闻综合频率中国之声在《新闻和报纸摘要》等重点栏目开设了“十八大代表风采录”“倾听中国”“万里欢歌”等十多个专栏专题。“倾听中国”系列报道由台领导带队,一线记者、编辑、主持人组成报道团。他们带着感情和使命走进基层群众,用话筒和镜头描绘“幸福中国”的民生坐标,使“倾听”系列成为具有国家电台特色的“走转改”品牌。9月12日开播的“走转改”大型主题报道活动“万里欢歌”,派出31路报道团分赴全国各地,以亲历述经历,以足迹看成绩,以文字写心迹,梳理经济社会发展给百姓带来的实惠和变革,形成十八大报道热潮。

        除了常规的新闻报道形式,中央电台迎接十八大报道注重平衡新闻宣传与文艺宣传。今年8月,中央电台斥资千万元实施“文化发展工程”,在各频率播出优秀文艺作品和精彩演出,并邀请嘉宾进行艺术普及,让全国听众有了一个稳定渠道接触交响乐、京剧、话剧等中国最优秀的演出。首批战略合作伙伴包括国家交响乐团、国家京剧团、中国广播艺术团、国家大剧院、中央少年广播合唱团等。大型文艺专栏“中国大舞台”已播出了《龙声华韵》《永远跟您走》《越来越好》等一批具有国家级艺术水准的演出和剧目。

        9月,中央电台联合地方电台推出“喜迎十八大大型系列直播——幸福城市”,从全国遴选出拉萨、延吉、玉溪等10个幸福城市,采用在当地演播室音视频同步直播的方式,直接对话执政官员和普通百姓,展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和谐幸福的美好生活,分享幸福城市的科学发展思路和实践经验,并通过微博与听众网友互动,引人收听。

        中央电台发挥国家电台传播特色,全国性广播和对象性广播协同作战,形成合力。对台湾广播中华之声、神州之声,对港澳广播华夏之声、香港之声,对少数民族广播民族之声、藏语频率、维语频率分别根据不同的定位和特点,推出独具特色的报道。

        中华之声、神州之声开设“海峡追梦人”“民生万象”等专栏,邀请两岸专家学者畅谈大陆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长足进步。华夏之声、香港之声针对受众群体集中在珠三角和港澳地区的特点,播出了《穿越世纪的“生命线”》《共赢之路》《城市新跨越》等大型报道,准确、清晰、实用地将党的声音有效传播到受众中,为内地与港澳同胞的鱼水共存、合作共赢、利益共享作了春风化雨般的宣传和诠释。

        对少数民族广播和中国民族广播网合力策划推出20集系列报道《民族记忆》和150集大型报道《民族先锋》,传播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各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同时,对少数民族广播以5种少数民族语言开设专栏回顾成就、解读政策。蒙语节目播出《雷锋精神在草原》,哈语节目开设《解读》专栏,朝语节目与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朝文媒体联合录制30集节目《走向辉煌》,藏语频率采制系列报道《走基层看西藏》,维语频率推出《关注新疆看民生》等,报道结合“走转改”活动深入展示民族地区的巨大变化。(本报记者 柴如瑾)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