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10月17日 星期三

    永常村不平常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10月17日 01版)

        金秋十月,记者随车在九曲十八弯的山间颠簸穿行时,对于采访目的地广西田阳县永常村充满好奇和期待。

        这个曾被称为“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小村,20年前是一个不通路、不通电、缺水短粮的贫困村,闻名于外的是这里满山遍地的山石。全村338户有324户常年用土坯树枝搭房,只有4%的农户解决了温饱问题,年人均收入只有200元左右,生产、生活条件极为恶劣。

        汽车行驶到村口,就能听到不远处传来孩子们琅琅读书声,紧接着映入眼帘的是“永常希望小学”6个大字。

        “喜欢上学吗?”记者的问题让孩子们七嘴八舌,他们最开心的,是有好看的书本,漂亮的老师,他们喜欢这些从上海来支教的老师,因为他们可以听到山外的那些新鲜的事情。希望小学的校长告诉记者,如今40岁以上的村民中,很多都没有上过学,以前村里的女孩几乎全都辍学。如今,村里学龄儿童入学率是100%,女孩子们书读得有声有色。这几年,外出读初中、高中甚至上大学的学生们与日俱增。对教育的重视,是永常村脱贫致富宏图规划中一个始终坚持的亮点。

        在永常村的扶贫展览馆里,我们看到了永常村20年的发展历程。老百姓现在人均收入怎么样?不善言辞的村支书黄元胜说:“20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永常村干部群众调整产业和种植结构,拓宽经济收入渠道,发展竹编加工业,村里先后建起了100多栋钢筋水泥结构楼房,大部分群众修建了沼气池,2012年,全村人均纯收入3300元左右。”

        走出展览馆,我们环着村庄的水泥路与这里的干部群众边走边聊。

        记者看到一位老人家正在家门口剥竹条。这位老人名叫韦克强。当年他一家住在一间自己搭建的茅草房里,如今两个儿子都建了新楼房,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您一天能编多少个竹盖子?编完有销路没?”“我除干家里的农活外,一天平均能编30个竹盖子。编完之后不用自己管,有专人上门来收。”韦克强还说,以前山里种玉米,加上天气干旱,粮食根本不够吃,更别提挣钱了。自村里发展编织产业以来,家家户户开始种毛竹,石头山变绿了,春秋季节的风沙自然也少了。

        从韦克强家出来,一个高8米、直径约6米的长满绿色苔藓的蓄水池吸引了我们。“这里蓄的水够全村人吃吗?”记者有点疑惑,“这样的蓄水池每户村民家都有。”村支书黄元胜告诉我们,以前老百姓吃水非常困难,每天都要到10里以外的山洞里去挑,现在老百姓吃的是山里的泉水。“老百姓在经济上有负担吗?”“没有,修蓄水池的水泥都是政府免费发的。修自家蓄水池时,老百姓出力就可以了。”

        “下一步村里还有什么大规划和目标没有?”记者问道,“有啊,永常村准备家家户户种核桃树。”镇党委宣传委员覃其生介绍说,田阳县已被列入全国14个连片特困地区之一的“滇桂黔石漠化地区”,是全国新阶段扶贫开发攻坚战的主战场。

        陪同记者采访的百色市委宣传部新闻科科长高九江说:“现在,永常人已经把曾经的六难——行路难、吃水难、吃穿难、照明难、通讯难、娶妻难都解决了。永常村,不平常!”(本报记者 杨慧峰 刘 昆 本报通讯员 张伟超) 

        (更多报道详见9版“迎接十八大特刊”)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