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10月17日 星期三

    信仰,释放不尽的爱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10月17日 04版)

        本报9月7日一版刊发通讯《一位共产党员的追求与真情》介绍了中信重工能源供应公司原经理、党委书记杨奎烈的先进事迹,反响强烈。

     

        杨奎烈走了,但人们并没有忘记他。

     

        他的同事,他的亲朋,带着深情继续向记者讲述他的人生,他的奋斗。

     

        信仰释放出不尽的爱

     

        杨庆飞是杨奎烈的独生子,高中毕业外出读书,留学澳大利亚,之后回到北京自谋职业,多年与父亲聚少离多。与记者交谈时,他的语言风格,尽显新一代青年的率真。他坦言,父亲刚去世时,起初他并不能接受对父亲的宣传。

     

        然而,在与他之后交心地讲述与感悟中,记者看到了杨奎烈生命中信仰的色彩。

     

        小时候,杨庆飞被父亲带去钓鱼,并且要求自己挂鱼食。后来,他知道钓鱼是父亲的爱好之一,但他始终没有喜欢上钓鱼,儿时的钓鱼经历成了痛苦的记忆。但是他却明白了父亲所讲的“要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不要把麻烦推给别人”的道理。

     

        那是去年冬初,一家三口最后在家一起生活的日子里,庆飞知道父亲身体已经恶化,但从回到父亲身边起就没听到他喊一声疼,更没听到一声呻吟。他知道父亲喜欢钓鱼,又多年没有钓过鱼,就提出一起出去钓一次鱼。

     

        钓鱼时的一幕让庆飞震撼:小小的鱼杆一次又一次从父亲无力的手中滑落,又一次次被从水中捞起,庆飞要帮忙,却被父亲制止了。

     

        也就在这段居家的短暂日子里,杨奎烈趁一个人在家,独自拎着两袋子东西去看望了庆飞的姥姥、姥爷。这时的杨奎烈走路都已经很吃力,庆飞明白父亲是用这样的方式宽慰老人:自己还好,没事!

     

        庆飞后来特意去看了公司为父亲留下来的办公室,还来到18500吨油压机旁,站在伴随父亲向生命最后限期冲刺的高大机器面前,庆飞感到与父亲更亲近了。

     

        信仰释放的不尽的爱,从焦裕禄到杨奎烈是生命的传承,也必将在新的传承中绵延不尽。

     

        信仰汇聚共同向好的责任

     

        “我们的父辈们与焦裕禄一样共同艰苦创业所凝聚的精神,是我们人生经历的一部分,就像血脉里流淌的血液一样,成为了生命的一部分。”中信重工纪委书记、工会主席何淳说。

     

        那是一段不能忘却的肩负民族崛起使命的创业史。吃住在自己搭的简易工棚里,雨天道路泥泞,工程技术人员赤着脚,来回奔波搞测量,由于交通困难有时粮食供应不及,许多工人是饿着肚子坚持在工地施工。

     

        “如果说因为父辈都曾在洛矿工作过,我们‘工二代’身份有些特殊的话,那么一代人艰苦奋斗创造的辉煌所带来的民族自豪感、使命感,应该是每一个中国人所共有的。”何淳说。

     

        采访中,也听到了“共和国长子”所经历的转制、转型之困。企业效益下滑,让洛矿的小伙子失去了吸引力,以前是姑娘们抢着洛矿小伙子嫁,后来是姑娘们躲着洛矿小伙子找。最困难时曾出现这样一幕:一对年轻小夫妻因为发不下工资,月底实在没法,不得不到老人那里蹭饭。

     

        何淳说:“这样的企业之困,对选择留在中信重工的人来讲,有过丢饭碗的忧虑,更多的却是失去了企业兴民族兴的自豪感,所以,大家有怨气,但不服气,中信重工难道就不能重振雄风?”

     

        总投资达40亿元的重塑高端重型装备制造工艺体系的“新重机”工程,中信重工要形成一个包括重型冶铸、锻造、铸铁、铆焊、热处理、机加工、磨机在内的全新的制造工艺体系,这是面向市场科学发展的创新创业。

     

        这是“碗里有饭吃了”的朴素意识无法承载的重任,伴随着与死神的抗争、冲刺,杨奎烈以一个共产党员的追求与真情,用生命担负起了信仰汇聚的共同向好的责任。(本报记者 崔志坚)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