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10月17日 星期三

    纪念严复先生逝世91周年

    严复变译的文化战略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10月17日 15版)
    黄忠廉 1965年生于湖北兴山,教授,博导,黑龙江大学翻译科学研究院院长。学术兴趣为翻译学、汉译语言和汉外对比。主持国家社科项目3项,部级5项,出版学术著译作22部,主编三套丛书,在《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现代外语》《读书》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ranslation等国内外报刊上刊文近200篇文章。
    《赫胥黎天演论》

    严复《行书八言联》:“五岳归来不厌邱壑,百史读遍方知马班”,福建博物院藏。
    严复(一八五四年一月八日—一九二一年十月二十七日),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
    清内阁学士陈玉琛在《严君墓誌铭》上:“其为学一主于诚。事无大小所苟,虽小诗短札,皆精美,为世宝贵”。

        演讲人:黄忠廉  时间:5月13日  地点:黑龙江大学阳光讲坛院

     

        严复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是近代中国争眼看世界的先驱。人称他为翻译家,更准确地说,应该是伟大的文化变译大师,是一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文化战略家。为什么说严复是文化战略家?是文化变译大师?什么是变译?严译八大名著透出的是什么样的文化战略眼光?在纪念严复先生逝世91周年之际,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将以严解严,走近并不为人所全知的严复。

     

        八大名译,无一全译

     

        严复,1854年1月8日生于福州。1866年投考福州马尾船政学堂,1877年进入英国格林尼次皇家海军学院,曾游历英、法、德等国,对欧洲形成了直观的印象,学完课程,严复未下舰实习,而是深入学习社会科学知识,广泛考察英国社会,探讨英国富强的原因。其间读过亚当·斯密、孟德斯鸠、卢梭、穆勒、达尔文、赫胥黎、斯宾塞等人著作,眼界大为开阔。1879年归国后先后任教于福州马尾船政学堂和北洋水师学堂,官至北洋水师学堂会办(校长)。1885-1894年间曾4次乡试,始终未第。1895年之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严复逐渐在政治与思想领域崭露头角,在天津《直报》连刊《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原强续篇》《救亡决论》等文,从理论上阐述和论证中国变法维新的迫切性。

     

        1895年春前后,严复开始大规模地译书,所译西方著作都与其政治著述一脉相承。1895-1909年,严译名著八部:哲学之《天演论》和《群己权界论》,经济学之《原富》,社会学之《群学肄言》,逻辑学《穆勒名学》和《名学浅说》,法学之《法意》,政治学之《社会通诠》。

     

        严复八大名译,有一个明显特点,无一本是完整翻译。《天演论》为严译八部之首,以之为例,窥斑知豹,可察严复名译的非全译情况。从全书形看,《天演论》为本文和严复的案语构成,据调查,案语字数17704,明显来自原作之外,本文字数33814,其中又有许多严复增补的内容,据大致统计,本文至少有五分之三(即2万字)来自原作之外,那么来自原作之外的总字数近4万字,约占全书的73%,即真正来自原作的内容仅占27%左右。

     

        八大文化变译策略

     

        八大名译并非我们所知的全译!严复岂不是在欺世盗名?他对原作做了什么“手脚”?他自己提出信达雅,为何自己不信(忠实)于原作?那么,《天演论》等凭什么彪炳于世?

     

        其实,严复对自己的翻译定位非常清楚。商务印书馆、科学出版社等后来出版《天演论》署名“严复译”,均有不妥。原来,1898年出版的《天演论》封面赫然写着“严复达恉”;有的版本则署名“侯官严几道先生述”。

     

        那么,什么是“达恉”?所谓“达恉”,即“达旨”,指表达原作的目的和意图,换言之,传达原作的基本意思。那么严复是如何达旨的呢?据我们研究,为了满足特定条件下特定读者的特殊需求,严复有八大达旨术——增、减、编、述、缩、并、改、仿,都是摄取原作内容的变通策略,这种翻译行为可命名为“变译”。为显示变译的特殊价值,不妨用1971年科学出版社的全译本《进化论与伦理学》与其比较。

     

        变译策略之一:增即增加原作所无的内容,又写、释、评三种。

     

        所谓写,指在译作中添写与所译部分相关的内容,《天演论·卷上》至少有202处。写的方式有承前启后式加写、引申式加写、总结式加写、同类加写等;写的功用有承上启下、反复强调、显示层次、显示逻辑、增加可读性、深化内涵、减轻读者负担、介绍背景、取便发挥等。如:

     

        全译:作为一种自然过程,具有像从种子发育成为一棵树或从卵发育成为一只家禽那样的性质。

     

        严译:夫拔地之木,长于一子之微;垂天之鹏,出于一卵之细。

     

        严复添“拔地”以修辞“木”,加“微”以描写“子”之细小,加“垂天”以修饰“鹏”,添“细”以描写“卵”之微小。这些限定修饰语为原文所无,却增强了译文的形象与生动。

     

        所谓释,即阐释,是在译文中对原作某处的解释,《天演论·卷上》至少有50处。释的方式有释正以俗、释以中例、释略以详、释以背景、释以内涵等;释的功用有释疑解惑、解释原因、具化内容、提供相关知识等。如:

     

        全译:我不曾发现有任何根据去揣度今天的一般英国人同莎土比亚所知道的和描写的英国人有什么可以觉察到的区别。我们从他那伊丽莎白时代的魔镜中,就可以看到我们自己清晰的肖像。

     

        严译:词人狭斯丕尔之所写生,狭,万历间英国词曲家,其传作大为各国所传译宝贵也。方今之人,不仅声音笑貌同也,凡相攻相感不相得之情,又无以异。

     

        严复对“狭斯丕尔”(即“莎士比亚”)作了解释,即在其前增加“词人”二字,在注解中又解释:“狭,万历间英国词曲家,其传作大为各国所传译宝贵也。”严译小释包含了作家的生卒时间、国籍、职业与成就,非常简明。

     

        所谓评,指对所译的内容进行批评或发表议论。《天演论·卷上》至少有41处。评的方式有引导式评论、后续式评论、夹译夹评等;评的功用有承前启后、透彻说理、深化主题、促人深思等。《天演论》共35节内容,除7节外,每节之后都有案语,其中多数是对本节内容的评论。如对段的评论:

     

        全译:只要我们称之为科学知识的那种对事物的性质的有限揭露还在继续进行,它就会越来越有力地使人相信,不仅植物界,而且动物界;不仅生物,而且地球的整个结构:不仅我们的行星,而且整个太阳系;不仅我们的恒星及其卫星,而且作为那种遍及于无限空间并持续了无限时间的秩序的证据的亿万个类似星体;都在努力完成它们进化的预定过程。

     

        严译:是故天演之事,不独见于动植二品中也。实则一切民物之事,与大宇之内日局诸体,远至于不可计数之恒星,本之未始有始以前,极之莫终有终以往,乃无一焉非天之所演也。故其事至赜至繁,断非一书所能罄。

     

        严复用前两句转述原文意思,用后一句对其作出评价。

     

        变译策略之二:减即去掉原作中在严复看来读者所不需要的信息内容,《天演论·卷上》至少有175处。减是为原文瘦身,让读者读到最需要最有用的信息。减的方式有删除重复、去掉次要内容、减去无关内容、顺应语势式删除、连锁式删除等;减的功用有删繁就简、避虚就实、力避啰嗦、引证作据、突出主题、反映主张等。

     

        《天演论》减译的对象最大的是段。如《天演论·卷上》共删了6段。以句的减译考察“删除重复”。原文的重复有主观重复,旨在把问题说清,有客观重复,旨在简述或回顾前述的内容,以推出后面的内容。如:

     

        全译:殖民地联合力量所通过的法律,约束着每个成员的“自行其是”,使它限制在维持和平所需要的范围之内。换句话说,像人与人之间的生存斗争这样一种宇宙的生存斗争,将被严格地压制下去,而用这种斗争方式来进行的那种选择,也将像在园地—样,被完全排除掉。

     

        变译:取一国之公是公非,以制其刑与礼,使民各识其封疆畛畔,毋相侵夺,而太平之治以基。

     

        全译前一句指制定法律,约束公民,使其守法。后一句的“换句话说”表明本句与前一句同义。严复取前一句,而舍后一句。

     

        变译策略之三:编即将原作内容条理化、有序化,使之更完美更精致。《天演论·卷上》至少有20处。编的方式有分、合、调、加标题等;编的功用有适应构篇需要、符合读者思路、便于意义的重组、显示语篇层次等。

     

        宏观上,严复对《天演论》全书重新进行了编辑,主要表现为调整各节内容。上卷十五节,本无标题,只有序号;严复将原文第Ⅹ节分为“导言十二”和“导言十三”,将原文第Ⅰ节分为“导言一”、“导言二”和“导言三”三节,这样原作扩充为十八节。他还为十八节分设标题:察变、广义、趋异、人为、互争、人择、善变、乌托邦、汰蕃、择难、蜂群、人群、制私、恕败、最旨、进微、善群、新反。

     

        变译策略之四:述即译者用译语转述原作主要内容或部分内容,《天演论·卷上》至少有121处。述的方式有概括提炼、撮其大意、直接叙述、融合等,述的功用有达原文之旨、避免繁琐、揭示内涵、显豁原意、增强生动性等。

     

        述的最大功能是,去其形取其意,撮其大意。述的对象主要是内涵丰富或较复杂的原文,运用述的策略可以简胜繁,以少胜多。如:

     

        全译:换句话说,就是让同情心当你的向导,使你自己置身于你的行动所指向的那个人的地位,并且,对他做那些当你处在这种情况时你愿意对你自己所做的事。

     

        严译:又曰:设身处地,待人如己之期人。

     

        全译啰嗦不洗炼,甚至有些绕舌。近代中国人多半是经不住这么绕的,现代人有的可以忍受了,但多数还是不习惯。严译一言以蔽之,极其精僻精妙,简练深刻,可视作格言。

     

        变译策略之五:缩即用非常凝炼的译语将原作压缩,信息量远小于原作,篇幅由长变短,是原作的缩微,《天演论·卷上》至少有20处,且多用于案语。缩的方式有删减法、提取法、概括法等;缩的功用有言简意赅、陪衬铺垫、参考作证等。严译最大的缩译对象是简介书的内容。如:

     

        严译:斯宾塞尔者,与达同时,亦本天演著《天人会通论》,举天、地、人、形气、心性、动植之事而一贯之,其说尤为精辟宏富。其第一书开宗明义,集格致之大成,以发明天演之旨。第二书以天演言生学。第三书以天演言性灵。第四书以天演言群理。最后第五书,乃考道德之本源,明政教之条贯,而以保种进化之公例要术终焉。

     

        严复所作的案语为原作所无,旨在说明“天演”之说发于英国人达尔文,而成就于斯宾塞尔。严复先总说《天人会通论》(System of Synthetic Philosophy)的基本内容:“举天、地、人、形气、心性、动植之事而一贯之”,然后分章分条概括要点,基本是取自原作各章标题。

     

        变译策略之六:并即合并同类或有先后逻辑关系的两个及以上的部分,《天演论·卷上》至少有20处。并的方式有同类性合并、逻辑性合并、对立性合并等;并的功用有列举事实、增加证据、众采百家、综合介绍等。如段与段的合并在《天演论·卷上》中最为明显,主要表现有:1)如果不以篇长论高低,只从段数来看,赫胥黎原作有的小节含十几段,而严译多数只有两段,其中多数还含有案语。2)原文几段合为变译一段,最多的是原文5段合为变译一段,如导言6段1、导言十二等。3)原文某一段一分为二,一部分与前一段合并,另一部分与后一段合并,形成变译的两段。

     

        变译策略之七:改即改变原作的内容或形式,包括改换、改编和改造等,《天演论·卷上》至少有42处。改的方式有改概念、换例、改风格、近似替代等;改的功用有便于说理、便于谋篇、追求同等效果、便于达旨、胜过原文等。

     

        全译要求译者有克己意识,而变译允许译者变动原作。严译不少改动的地方,从表达效果看,的确胜过原文的全译。如:

     

        全译:通常所谓同情的心理状态……的确常常是和一个人的正义感相反,而且不管一个人的愿望如何,“同情心使我们亲切得出奇”,或者适得其反。

     

        变译:……故里语曰:一人向隅,满堂为之不乐;孩稚调笑,戾夫为之破颜。

     

        严译是全译的形象具体化,是改写。严复以俚语代抽象,两句俚语,一正一反,道出了原文“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的内涵。通过具体例子,读者切实体会到了什么是同情,就中国读者而言,变译比全译更胜一筹,便于接受。

     

        达旨术之八:仿即仿照本国的内容或形式,以充分达到原作所期的效果。仿在《天演论》中用得不多,偶有几处。仿其实是一种比附,有时可用相近的本土文化现象去比附外来文化,方便读者理解。如:

     

        全译:它们的社会组织和人类社会的相似点和差异,同样对我们很有启发。在蜂群组成的社会中实现了“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种共产主义格言的理想。

     

        严译:夫蜂之为群也,审而观之,乃真有合于古井田经国之规,而为近世以均富言治者之极则也。复案:古之井田与今之均富,以天演之理及计学公例论之,乃古无此事,今不可行之制。故赫氏于此意含滑稽。以均富言治者曰:财之不均,乱之本也。

     

        原文意为蜜蜂善群之道在于实行了“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而这一理念当时的中国读者理解不了,需费不少口舌才可说清。有一办法极好处理,即同类或近类替代,严复选用了中国“古田制”和“均贫富”的思想去比附,并作了评价。

     

        上面只是严复高超的变译艺术之一斑!由此可以知豹,经如此八大变译施法,严译八大名著已断然不是原样,已不再是常人所知的全译,即原作的完整译本。

     

        锁定中土需求的文化战略

     

        为求达旨,严复充分地译与作,既翻译又创作。译且作,相融相立,浑然一体。鲁迅说《天演论》是严复“做”出来的,这个“做”就是“摄取”原作思想,加入其他内容,包括自己的思想,而不是简简单单的输入式全译,输入是原原本本的,而摄取是有选择和取舍的,经过消化吸收和变通的。据我们统计,《天演论》,原文的每节每段每句基本上都使用了增、减、编、述、缩、并、改、仿等八大变通策略,达99%,全译成分不足1%。严复是真正的文化战略家,他懂中学,通西学,更知中国文化时局之需,因此找到了传播西方文化的最佳方略。文化输入与输出是有的放矢的,严译至少满足了中土文化墒情三种之需:

     

        首先,应国运之需八大严译始于《天演论》。1894年7月甲午战争爆发,清军节节败退,严复当受棒喝。1895年新春前后,清军全面溃败,北洋舰队覆灭,应是严复最大的痛,因为1879年回国后严复基本上是从教,官至校长。北洋舰队大小将领有的是同窗,更多的是弟子。尤为重要的是,同样学习西方军事,创建海军,中国败给了日本,这不得不促其反思。痛定思痛,得寻找战败国衰的根源,要从思想上寻求出路。此间严复最有可能翻译《天演论》。甲午战争还未结束,严译《天演论》1895年3月就由陕西味经售书处初印,可见严复受国运刺激之深,译书反应之快。

     

        无论是借外讽中,还是借题发挥,《天演论》高扬“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主张,其中心是以人持天、自强保种,这正是时代需要的最强音。

     

        其次,应变法之需甲午战败,《马关条约》签订,“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严复也是维新变法的重将。日本1868年明治维新后强大起来,同时,甲午战败,表明唯器之学西方并不能强国。严复游学西方,比一般人更能感受到中西对比的差别,更能明白其中的奥秘,面对强虏,如何自强保种,他深感最根本的是道学西方,非变法不可,非有新的思想武器不可。而士大夫们仍然坚持“天不变道亦不变”。严复要从学理的高度打击这一谬论,论证变法维新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这一宗旨贯穿于整个《天演论》,也作用于其他七部作品的翻译,最明显的是他在《天演论》开篇第一节末尾特意点明“变”之理:“斯宾塞尔曰:天择者,存其最宜者也。夫物既争存矣,而天又从其争之后而择之,一争一择,而变化之事出矣。”这是严复强行加入赫胥黎本文的,既突出了开篇的主题“察变”,也彰显了全书的主题“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根本就是变化,于是给信奉“道不可变”的士大夫以当头棒喝。

     

        再次,应精英之需严复所译只是他个人的喜好吗?不是,严复的慧眼,正是当时中国学术饥渴的一个窗口,是中国学术需求的折射。在那学问饥饿的年代,严译名著为中国思想学术界提供了急需的精神食粮,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新的知识与观念,大大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起了巨大的启蒙作用。

     

        在严复之前,对西学并非没有译介。在他之前,郑观应、康有为、谭嗣同等均主张学习西方政治,甚至提出了整套西方哲学思想作为变法运动的理论基础。但是中国学术的根本性缺乏正是从严复系列译著开始得以补充的,严复是通过《天演论》、《原富》、《法意》、《穆勒名学》的汉译把进化论、经验论、古典经济学和政治理论整套地译介进来的第一人,藉此开创了中国近代思想的新纪元,大开当时国人眼界,极度地满足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求知欲望。严复那个时代主流思想蕴于精英阶层即士大夫,只有对这些精英的思想产生触动,使之接受西方新的思想,最终才能影响大众。所以他必须采用当时知识界喜闻乐见的文言,且最好是他们从小就接受的秦汉以前的“尔雅”文体,才能为他们所相中所重视,这才是他们眼中高贵的语言。严复译书求尔雅,一是为了入流,二是为了赢得读者。

     

        摄取西学精髓的文化战略

     

        摄取西方文化,一要考虑文化选择,摄取什么;二要考虑如何选择,用什么方式摄取。

     

        首先,摄取什么即对所要译的文化作出选择,这需要战略眼光去审视中西文化。成熟者凡做一事,必会理念先行。严复两眼看世界,一眼看东方,一眼看西方。从《天演论》开始摄取西方文化之前,他早已初具自己的思想观念。最大的理念就是严复在1880—1881年间读斯宾塞著Study of Sociology,大为倾心,服膺其学,“辄叹得未曾有”,“以为其书实兼《大学》、《中庸》精义,而出之以翔实,以格致诚正为治平根本矣。”(《群学肄言·译余赘语》)当时他就发现西学的治国之本,这一思想中学也有,可为何后来要译呢?中学论述虽然精要,可当名句警言,但信手拈来,过于精简,缺乏系统性,许多思想并非以专论专著形式出现。

     

        为什么严复不先译他所欣赏的斯宾塞和达尔文,而译赫胥黎呢?这是因为,第一,时势已变,中国需要宣扬自强保种的思想,而斯宾塞所倡导的“任天为治”思想不符合中国此时此刻的需要,恰好赫胥黎的Evolution and Ethics于1891年出版了,其中主张“与天争胜”,严复认为正可以此弥补斯宾塞思想之不足。第二,赫氏对人类处境的兴趣超过宇宙,更能符合严复思考中华民族命运的主题。赫胥黎的彻底反斯宾塞的基本精神为严复提供了一个捍卫斯宾塞观点的绝妙机会。第三,书中还介绍了马尔萨斯等人的理论,为严复提供了取便发挥的机缘。第四,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是一部纯粹的生物学著作,与严复所关心的社会问题无直接关联,而赫胥黎讲义简明生动地介绍了达尔文主义思想,所以,两种思想交融,严复只有以赫氏思想为主,斯氏思想为辅,各取所需。

     

        其次,如何摄取即用什么方式才能最好地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这是文化战略下的翻译策略。是全译,还是变译?严复要在自强保种思想的统摄下,认为不必全译原作,而是要对原作有所变通,以适应国人尤其是士大夫吸收。

     

        为此,《天演论》的内容由四个板块构成:第一,以赫胥黎的“物竞天择”观点为主线,变通《进化论与伦理学》,留作《天演论》的本文,仅占其27%。第二,以斯宾塞的“优胜劣汰”观点为辅线,变通《社会学研究》进入案语。第三,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和《原人篇》、马尔萨斯的《几何级数》、亚丹·斯密的《国富论》、孔子的《论语》、庄子的《庄子》等作为佐证材料加入正文。第四,严复将自己“自强保种”的议论完全融入正文和案语。后三者占《天演论》的73%。

     

        严复的西学造诣之高,对西洋社会了解之深,远非李鸿章、郭嵩焘、张之洞等洋务派可比,维新派如王韬、郑观应、康有为、梁启超等也难以望其项背。他译Evolution and Ethics,看得透,看得薄,以致于有删有减;看得简,看得精,以致于有浓有缩;看见短处,看见不足,以致于有增有加,看到得意处,以致于中外纵横比较,要与原作竞争,就放开写去。严复这样的文章高手之从译,总有一种居高临下之势,原作文章之优劣在他眼中一览无遗,一旦译者有意改造原作,原作之变也就不可避免,由严译《天演论》可知,变译不仅让译者现身显形,而且要他耍尽增、减、编、述、缩、并、改十八般武艺,译者俨然创作,催生了为世人所传颂的《天演论》。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