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10月17日 星期三

    永常村人的幸福生活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10月17日 09版)
    本报记者刘昆(右)和杨慧峰(左)正在永常村希望小学采访。李红军摄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为本报记者杨慧峰摄
    永常村希望小学快乐的孩子们。
    镇上干部在“农事村办”办事大厅为村民服务。
    正在做竹子编织的韦克强老人。
    永常村希望小学的孩子们正在球场打篮球。

    采访手记

     

        “这是一个联合国人居署认为人类无法居住的地方,这是一个没有土没有水没有绿色、只有石头的地方,这里的居民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这就是曾经的广西百色市田阳县永常村。你能想象这里的人们是怎么生活的吗?是的,当我们听到这些,也觉得非常不可思议。但是近二十多年来,经过扶贫开发,今日的永常村正在发生着不寻常的变化。

     

        经过一段蜿蜒的盘山公路,记者来到了这个石山围绕的小村落。当地村民说,山原本是光秃秃的荒山,地原本是又干又硬的石窝地,我们如今所看到的绿色,都是封山育林种出来的,所见到的水源,是在封山育林、生态变好后从山上引下来的;最不可思议的是,大部分泥土,都是从外面运回来的。村民们就是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下奋斗着、建设着,才有了今天的永常村。

     

        在百色市走基层,少不了要看看“农事村办”的新型服务模式成效如何,就此,我们走进了永常村“农事村办”服务站。

     

        农村的建设与发展也要与时俱进。广西百色市从转变作风、强化基层、创新服务入手,创造了“农事村办”服务“三农”的新模式,使“三农”服务具体化。

     

        为了方便农村群众接受服务和方便相关部门服务群众,上级单位在永常村设立了“农事村办”服务站。“有了‘农事村办’服务站,村民的生活方便多了,医疗保险、家里盖房子等,这些麻烦的手续在村里就能办好了。”记者走进服务站时,那坡镇党委副书记覃素娟正在接待村民。

     

        据介绍,“农事村办”,是百色市自2007年开始探索实施的加强农村公共服务、密切党群关系的新做法——在距离乡镇政府比较远、群众往来办事不方便的村,或群众居住比较集中的中心自然屯设立“农事村办”服务站,各县区定期组织县、乡职能部门集中到服务站与值班村干部一起办公,为群众办理社会、卫生、法律、文化等事务。

     

        记者走进服务站看到,大厅里设置了三个事务办理窗口,墙壁上挂满了“农事村办”的介绍材料和办理程序,进门摆放着一排靠椅,方便等待的群众休息,大厅一角还摆着一个图书柜,供等待的群众翻阅。

     

        据覃素娟介绍,服务站平时由一名村官办公,随时登记群众的需求,每逢周一和周四就有县、乡职能部门集中下来为群众办事。

     

        “农事村办”是管理制度的创新,也正是永常村不平常的变化之一。

     

        经济发展了,收入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上升到新的台阶,在村民心中,他们如何看待自己的生活状态呢?

     

        记者沿着刚硬化好的环村公路走了一圈,映入眼帘的是漫山遍野的竹林和田野里绿油油的玉米、甘蔗;家家户户都住进了多层楼房,屋外贴着的锃亮瓷砖仿佛向人们讲述着正在走向富足的生活;每家的后院都立着一个水池或家庭水柜,拧开水龙头,清冽的山泉水顿时令人神清气爽;前院则层层叠叠地堆着编好的竹编制品。院子里的村民也没闲着,正用刀子或竹篾机编织着各种形状的竹编,吱吱呀呀的机器声听起来如天赖般悦耳,这是创造幸福生活的喜悦之音。

     

        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上了新台阶,村民如何看待自己的生活状态呢?就来看看上世纪90年代的特困户韦克强一家如今的幸福日子吧。

     

        今年65岁的韦克强老人正在院子里用竹篾机剖着一根根竹子,看到记者来了,他带着浓浓乡音笑着说:“好啊,我现在的生活很好啊。”

     

        1990年,韦克强是住着茅草房的典型特困户,如今已经建起了两栋两层楼房,在他家中,早已不见贫穷的影子,房子外面贴着瓷砖,里面摆放着红漆椅子等各式各样的家具;厨房里是沼气池、沼气炉和一些与城里一样的厨具。韦克强说沼气很好用,简单方便,还不用去山上砍柴。

     

        说起儿孙们的生活,韦克强又情不自禁地笑了起来,目前,小儿子带着媳妇、孩子在广东生活,今年40岁的大儿子韦忠平2005年带着打工所学的制砖技术回到村里开起了砖厂,目前已经形成规模,有六七个员工,一年的纯利润可达万余元。

     

        韦克强有三个孙子,一个随小儿子去了广东,另外两个就在自家旁边的希望小学上学,离家近,又可以获得良好的教育,每每想到这些,韦克强老人觉得很幸福。

     

        什么是永常村的希望和未来?没错,就是村里的孩子们。

     

        “叮铃铃……”随着悦耳的下课铃声响起,一群穿着鲜艳衣服,脸上洒满阳光的孩子们涌上了操场,见记者到来,纷纷围过来,好奇地问着各种问题,不停地跑到镜头前来要求拍照、合影。当记者举起相机时,孩子们齐刷刷地咧开嘴笑,举起手来敬礼。

     

        这是1997年由广西军区机关投资45万元建成的永常希望小学。教导主任潘东生告诉记者,永常希望小学是一所寄宿制学校,学生包括永常村和附近六、七个村的孩子共171人,共有教师11名,其中2名是今年7月刚从上海师范大学来的支教老师。

     

        据介绍,农村义务学校学生营养餐工程自今年年初开始在永常希望小学实行,以每人每餐3元的标准包揽学生的午餐,此外,寄宿学生每学期还可获得500元的伙食补贴。

     

        潘东生指着食堂前的一块空地说,学校准备在这里建一个200平方米的新食堂,建成后至少可以容纳250名学生。

     

        潘东生说,最近几年,永常村的入学率和升学率都达到100%,学生成绩在全镇排名可以达到中上水平。“特别是支教老师的到来,为学校带来了许多资源和帮助。”潘主任说。

     

        随后,记者见到了这两位来自上海的支教老师王雪慧和王蔚,她们梳着简单的马尾,穿着普通的衬衣,说起话来总是带着灿烂的笑容,“这里的孩子活泼好学,成绩也不错,我们都喜欢他们。”她们两人几乎包揽了语文、艺术、自然、微机等5个不同年级的课程,既当班主任又当任课老师。“希望能有更多的毕业生或者像我们这样的支教老师能够来到山里,来到乡村为孩子们带来更多的资源,为孩子们学习知识、了解外面的世界营造更加良好的环境。”

     

        记者离开永常希望小学时,学校广播响起了一首熟悉的曲子:“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歌声萦绕着整个永常村,飘荡在这一片充满希望的沃野上……(本报记者 杨慧峰 刘 昆 本报通讯员 张伟超)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