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10月17日 星期三

    今日话题

    影视基地:探索产业集聚发展之路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10月17日 07版)

        2012中国横店影视节日前在浙江横店举行,金牛奖颁奖晚会、“横店之翼”微电影展映周、横店影视产业协会成立大会、影视文化产业发展横店论坛……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了各界的目光,也让“影视集聚区”的概念再次进入了公众的视野当中。目前,以影视基地为代表的影视集聚区现状怎么样,未来发展趋势如何?一系列问题引发了业界的讨论。

     

        影视基地建设方兴未艾

     

        “中国各地都在推进影视产业集聚区的建设,虽然形态各异,规模不一,运作方式各有特点,不过最主流的还要数传统的影视基地模式。”北京大学视听传播研究中心主任陆地指出。1987年,中央电视台为拍摄电视连续剧《唐明皇》、《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在无锡相继建成了唐城、三国城和水浒城三大景区,建立了我国最早影视拍摄基地——央视无锡影视基地。随之而来的建城热带动了中国影视基地发展的春天,形色各异的影视基地纷至沓来。

     

        进入新世纪,影视基地建设热情还未来得及稍稍冷却便又被重新唤起。2011年9月,香港英皇集团与杭州余杭区政府签订协议,打造英皇影视文化村,投资逾60亿元;2011年11月,浙江海宁市政府与浙江华策影视携手打造“海宁中国武侠(影视)文化产业基地”,计划投资逾10亿元,占地2000亩;2012年3月,湖北襄阳“唐城”、“汉城”影视基地陆续开工建设,总投资分别达到30亿元、22亿元。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的影视城已达上千座,全国影视基地总投资至今已接近500亿元,规模仍在持续扩大。上海社科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花建介绍道,跨入21世纪以来,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潮流席卷全球,整个世界开始进入到以绿色能源、循环经济、节能减排为替代的新兴产业发展阶段。在这种背景下,全世界已经形成和正在加强一部分影视文化产业的集聚,集聚发展仍然是影视文化产业的重要特征之一。目前,在全国范围内有20多个大型影视产业基地,北部以怀柔、涿州为代表,东部有横店、海宁、无锡等,南部包括大理、南海等,三大区域各显神通,展开激烈竞争,拉动着影视产业的快速增长。

     

        走出同质化竞争的误区

     

        “一些影视基地不仅为各类影视作品的拍摄创造条件,而且通过影视作品的辐射力量,大大地推进了当地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但其中真正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并不多。”陆地坦言。国内的影视基地80%处于亏损,15%处于温饱,只有5%可以盈利。

     

        我国的影视产业基地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对资源、人才和政策的狭义解读使得国内的影视基地呈现出城城相似、千篇一律的现象,复制、雷同情况极为严重。国内大部分影视剧基地内的人造景观及基础设施跟风模仿,重复建设,缺乏差异性和特色化,影视基地大都没有建立成熟的产业规划和发展模式,这就造成资源的浪费,使市场饱和严重并形成恶性循环、恶意竞争的局面。“古装剧流行,各影视基地就争相建设仿古建筑。现在中国从春秋到汉朝,一直到民国,哪个时代的古建筑都有。尤其是热门的汉城、宋城,都有几十家之多,严重供过于求。”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除了同质化现象,管理不规范也成为诸多影视基地的弊病之一。由于监管不到位,或资源有限、缺乏竞争,使配套设施、摄影器材等都掌握在当地人手里,剧组拍戏时受到各种限制,无形中增加了拍摄成本。

     

        针对这些问题,陆地认为要从两方面入手解决,一个是主管部门应该对影视基地的建设加强监管力度,尤其是省一级的广电机构必须严格控制基地盲目的建设发展;第二从基地本身来说,提高核心竞争力,发挥自身优势,提高同行克隆复制的难度,实现资源的优化整合,加强品牌的输出能力。

     

        建立完善的产业链条

     

        目前中国影视城的收入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是影视剧外景拍摄的场租、提供的配套服务以及剧组食宿消费;二是旅游收入。“这种模式正面临多方挑战,一是数字技术的发展降低了制作者对成本高昂的实景的依赖;二是市场化运营使影视剧投资风险加大,剧组给影视基地带去的消费呈下降趋势;而最关键的是人们旅游消费观逐渐成熟,单纯人造景观的吸引力急速减弱。”浙江传媒学院副院长项仲平说。

     

        不过,新的机遇也随之而来。随着业界对“产业聚集区”内涵认识的不断深入,很多影视聚集区开始扭转思路,功能从原来的提供场景拓展到剧本创作、影视制作、审批、发行、后产品开发等各个领域,由低附加值的服务行业向高附加值的创意产业拓展。这一发展趋势将改变影视基地单纯依靠场租、疲于搭棚建景的尴尬局面,为其带去更合理的盈利模式,从而完成产业链的建设。

     

        从这个方面来看,横店影视文化产业实验区可谓是我国影视产业聚集区发展的探路者。目前,这里除了秦王宫、清明上河图、明清宫苑、华夏文化园等28个大型景区和13座大型室内摄影棚之外,从道具、服装、影视器材到群众演员等要素也一应俱全。到2011年底,已经有430多家影视公司在横店注册,包括器材租赁、影视拍摄、后期制作等企业,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力争实现“拿着本子进来,带着片子出去”的目标,甚至要做到“拿着资金进来,带着效益回去”。“剧组愿意去横店,没场租,服务也全面,租道具、服装,找群众演员都方便,拍摄成本可以节省10%—15%。”业内人士纷纷表示。此外,横店院线也在全国各地建起了80多家现代化的电影院,一跃跻身全国院线前十名。项仲平指出,影视集聚区只把注意力放在影视产品的生产环节是不够的,也应该重视影视产品的发行环节。有自己稳定的发行销售渠道,影视集聚区将更加受到投资者和制作人的青睐。(本报记者 李 蕾 本报通讯员 汤 雪)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