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10月15日电(记者郭丽君)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枢纽,三峡工程最后一台机组于7月4日正式并网发电,至今已通过了百天的高负荷安全运行。记者从今天召开的三峡工程电站重大装备国产化研讨会上获悉,依托三峡工程,我国水电重大装备制造业完成了从技术引进、消化吸收、自主创新,进而实现全面国产化的重大跨越。
“三峡机组的设计和制造难度堪称世界之最,总装机容量2250万千瓦的三峡电站对所使用机电设备的质量和可靠性要求非常高。”据三峡集团董事长曹广晶介绍,为了既确保三峡工程的质量达到一流,又不失时机地扶持民族工业,我国对三峡左岸电站机组实行国际采购,走“技贸结合、技术转让、联合设计、合作生产”之路。
实践证明,三峡建设过程重大装备制造业的国产化目标全面实现。2007年7月10日,我国首台国产化70万千瓦水电机组投产发电,国产化水平达到100%。三峡工程建设十多年来,从只能设计制造30万千瓦至40万千瓦的水轮发电机组,到能制造70万千瓦特大型机组,我国企业在实现发电机组自主创新的过程中,先后取得100多项技术专利,水电装备制造业从自主设计、规划、制造、安装到运营的全产业链都实现了重大突破。
“从建设之初主要采购外国厂商的技术设备,到实现三峡重大机电设备全面国产化,我国企业用7年的时间,跨越了原本与欧美同行30年的差距。”曹广晶表示,现在世界上70万千瓦以上的大型机组60%以上都在中国。我国拥有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水电装备企业、人才队伍和关键技术,在非洲、南美、中亚等海外地区,中国水电装备制造已经编队走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