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到针头螺丝,大到飞机轮船,目前,我国90%的能源、80%的工业原料和70%的农业生产资料来自矿产资源。进入新世纪后,随着工业化发展提速,我国石油、铁矿、铜矿等重要矿种对外依存度居高不下,资源约束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之一。2011年10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纲要(2011-2020年)》,“找矿突破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
立足国内实现找矿突破,是保障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十年来,通过找矿突破,我国新发现大中型矿产地1300余处,大宗紧缺矿产资源的保障能力明显提升。在“十二五”期间,如何实现找矿战略的更大突破?找矿体制机制还有哪些亟待改革?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近期深入安徽、贵州的国土系统、矿山、地质勘查队采访。
找矿突破:打通经济运行的“大动脉”
9月25日,记者来到安徽省怀宁县月山地区,这里的钻机已经停工。
“最后一个孔是今年9月终孔的。这里原本是个老矿区,但通过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项目,我们更新了设备,在老矿区的外围深部1100米以下又发现了大型富磁铁矿。”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26地质队队长程长根介绍,预计可探明储量在5000万吨以上。
“怀宁月山的找矿突破不是个案。近年来通过更新设备或技术改造,安徽许多资源枯竭的矿山又重新恢复了生机。”安徽省国土资源信息中心主任周华民说,“过去铁矿石品位低于25%的,就被认为没有经济价值,不再列入资源范畴。如今,通过技术改造,品位低于18%的铁矿也具备了开采价值。庐江县境内一座矿山仅此就增加储量近千万吨。”
安徽省国土资源厅厅长陈良纲表示,“十一五”以来,安徽省先后发现和探明南陵县姚家岭特大型锌金多金属矿、庐江泥河大型铁矿等87处大中型矿产地。特别是金寨县沙坪沟特大型钼矿和祁门县东源大型钨矿的发现,改变了大别山和皖南山区无大矿的历史。
有了矿产,经济发展的“大动脉”就打通了。陈良纲表示,矿业工业在安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2011年,安徽省矿业工业总产值达1198.9亿元,占全省工业GDP的14.6%,实现利润总额145.1亿元。
不仅安徽,“找矿突破战略”已成为不少地方政府发展的强大引擎。贵州由此提出“246”计划,即“2年实现地质找矿重大进展,4年实现地质找矿重大突破,6年建立矿产勘查开发新格局”。贵州省副省长慕德贵表示,根据计划,贵州省设置了42个整装勘查项目,涉及煤、铝、锰、磷、金等10余个矿种,分布于全省9个市(州)。截至今年9月,全省已启动了12个整装勘查项目。
实际上,自国土部吹响了地质找矿的“集结号”,出台一系列利好政策后,全国找矿突破的热情都很高。国土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十一五”期间,全国新发现固体矿产地近2500个,新增石油地质储量56亿吨,天然气3万亿立方米,新增煤炭资源储量3380亿吨。煤、铁、铜、铝、铅、锌等大多数大宗重要矿产保有资源储量实现较快增长,其中煤增长了26%,铜增长了19%,铝土矿增长了21%。
页岩气成找矿突破的新亮点
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实施中,我国先后勘探出“可燃冰”、页岩气等新能源。特别是页岩气,成为新一轮找矿突破的新亮点。今年9月10日,国土资源部面向社会各类投资主体公开招标出让页岩气探矿权。本次招标共推出20个区块,总面积为20002平方公里,分布在重庆、贵州、湖北、湖南、江西、浙江、安徽、河南8个省。
国土部有关专家表示,美国页岩气产业的大发展,极大改善了美国能源供给,提高了美国“能源独立”程度。我国页岩气资源类型多、分布广、潜力大。全国可采资源量约为25万亿立方米(不含青藏区),与美国页岩气的24万亿立方米相近。现在,已优选出有利区180个,面积111万平方公里。页岩气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将掀起新一轮的页岩气开发热。
贵州省国土资源厅厅长朱立军介绍,贵州省页岩气地质资源潜力为10.48亿立方米,根据全国平均水平估算,页岩气可采资源潜力为1.96万亿立方米,资源潜力巨大。他表示,贵州岑页-1号井压裂工程已于4月完成并点火试验,取得初步成功。目前,贵州省页岩气资源调查评价总体设计及其7个子项目设计已完成评审工作,即将全面开展页岩气资源调查评价工作。
矿权和激励机制:制约找矿突破的“瓶颈”
在“找矿突破战略”实施中,我国地质矿产勘查队伍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由于地勘市场的开放和形成,地勘单位过去那种“固守一方、偏安一隅、等米下锅”的生存发展方式已经不复存在,如何调动地勘队伍找矿的积极性,成为找矿突破的关键。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矿权和具体激励机制的缺乏,成为新时期制约找矿突破的“瓶颈”。
“找矿突破需要改进技术或更新设备,需要大量资金。一台先进的钻机就得几百万元。由于过去地勘单位都是事业单位,自有资金普遍缺乏。因此,我们在和一些投资企业合作时相当被动。技术入股比例不高,矿权往往得不到保障。”贵州省有色金属和核工业地质勘查局三总队队长杨胜兴告诉记者。技术入股难以保障地勘队的自身矿权,这不在少数。记者了解到,贵州某地勘队跟上海一家投资企业合作勘查开发一锰矿时,入股比例仅为15%。“加上地勘单位往往离退休员工比较多,地勘单位的发展就无从谈起。”贵州省地矿局102地质大队队长王聪说。
另外,激励机制的缺乏,也是制约找矿突破的一大难题。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虽然国土部出台了《国土资源部关于构建地质找矿新机制的若干意见》,规定承担国家出资勘查项目并形成大中型矿产地的地勘单位,拥有按照项目合同约定分享地质勘查成果的权益,并对有突出贡献的个人给予奖励。但目前,大部分省份未能制定可操作的地质找矿奖励制度。
“一是奖励金额不明确。因《意见》没有明确规定,地勘单位不知道应该奖励多少,奖多奖少都会成为监察部门查处的对象;二是奖励对象、范围不明确。没有规定奖励范围,不知道该奖励什么样的人,是否包括项目负责人、项目策划、地质技术人员、工人等。以上两项没有明确,导致地勘单位不敢奖励,绩效工资中难以体现。”贵州省某地矿局的负责人说。他表示,从事找矿的人员因提高工作效率、提交优质成果,不仅应享有找矿立功的荣誉,而且也应该给予物质奖励,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其找大矿、找好矿的激情。如河南省地矿局地勘二院实施新疆东戈壁钼矿项目,合作出资的企业洛钼集团专门拿出100万元奖励资金,用来激励地质队员。结果,该院不到两年就完成了过去6到8年才能完成的勘查任务,探明钼资源量50余万吨。(本报记者 袁于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