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从湖北文理学院(原襄樊学院)毕业不到一年的徐小莹,创办了武汉天娱动画设计有限公司,其自主创作的《蔬菜不寂寞》成为央视热播少儿动漫节目;2011年,湖北文理学院音乐学专业大四学生杨君霞与词坛“泰斗”闫肃合作的《普通士兵》摘得全国优秀词曲新作银奖;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大三学生唐斌代表队斩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本科组一等奖。
是什么让一个普通本科院校人才辈出?学校党委书记马小洁说:“学校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基础、能力本位、服务导向’为理念,以适度通识教育+应用能力培养为内涵,以全面‘应用化’教学改革为实现路径,实施了‘211’人才培养工程。”
“211模式”:开启学生梦想之旅
2012年9月3日,继《蔬菜不寂寞》之后,徐小莹历时1年创作的《蔬菜宝宝要回家》再次在央视少儿频道热播,成为湖北省龙年首部登陆央视的原创动画系列片。
谈到徐小莹的成功,同事说是扎实的理论知识、过硬的专业水平,以及敢挑战、不放弃的精神成就了她。徐小莹却笑道:“是湖北文理学院实施的“211”人才培养模式圆了我的动漫梦。”
2008年,湖北文理学院提出“211”人才培养模式,用2年的时间进行集中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的学习,夯实人才基础;1年的时间进行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提升专业理论素养;1年的时间进行实践性专业方向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强化专业应用能力。
“培养、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是‘211’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求。”学校校长李儒寿说,学校改独立培养为学校与地方(行业、企业)联合培养;改学校独立制定为学校、联合培养单位、学生联合设计;改照搬教材内容为根据课程目标定位遴选并确定教学内容;改以知识传授为主的讲授型教学模式为以能力培养为主的互动型教学模式;改以知识考核为主的单一的试卷考核为以能力考核为主的综合评价;改学校独立开展实践教学为与联合培养单位共同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制定实践性课程教学方案,共建实验实践教学平台,协同开展实验实践教学。
“‘21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既弥补了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不足,又提高了他们的技能实训水平和综合素质。”李儒寿说。
“孔明学院”:创新人才培养特区
湖北文理学院坐落于古城襄阳隆中山下。学校传承诸葛智慧,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躬耕苦读、鞠躬尽瘁”的隆中精神为大学精神,确定了用“隆中精神”指导学校办学育人,用“诸葛智慧”培养新一代诸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人才的办学特色。
2010年4月,学校深化“211”人才培养模式,成立了创新人才培养“特区”——孔明学院。学院秉承钱学森“必集大成,才能得大智慧”和梅贻琦“通识为本,专识为末”的教育理念,培养德能兼备、基础扎实、特长鲜明的本科生。
“孔明学院的学生先不定专业,前两年为通识教育,后两年培养特长。”学校教务处处长苏顺强说,孔明学院尝试淡化专业意识,提倡通识教育。
孔明学院每年实行两次招生,从千余名报名学生中选出80人,按文理科分诸葛亮一班、二班。修满学分后,学校颁发与学生特长相适应的学历证书和“诸葛亮班”学历证书。
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学校认真研究制定了教师队伍分类建设规划,建立了以学术为主的“学术型”教师队伍和以技术为主的“技术型”教师队伍,为“211”模式下的学生提供全方位、深层次的指导。学生在校期间,专业导师通过“导学、导业、导能”,帮助学生对学习生涯及职业生涯进行系统规划,并通过课题、项目、实验、实训等,为学生择业、就业打好基础。
“诸葛文化”:续写新卧龙出山
走进湖北文理学院,卧龙出山大型雕塑、淡泊湖、致远楼、宁静楼、躬耕园、明志廊、苦读亭、诸葛亮广场、戒子书石碑等人文景观随处可见,诸葛文化气息洋溢在学校的每个角落。
“诸葛亮是我们杰出的校友”“和诸葛亮一起读书去”“新一代卧龙出山”等已成为湖北文理学院学生的经典语录。虽历时千年,但“诸葛文化”依旧感召和激励着广大学子阔步前进。
此外,学校还打造“隆中诸葛读书工程”“隆中科技文化节”“五四青年文化节”等品牌活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引领学生服务社会。
4年来,在“诸葛文化”的熏陶下,在“211”人才培养模式的孕育下,湖北文理学院取得累累硕果:学生的通识教育基础和学科基础更加扎实,考研录取率翻了一番;学生对专业课程设置、实践教学质量、通识教育课程教学质量的满意度提高31%;毕业生就业率上升近20%。2010年,学校获得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并作为地方高校代表,在全国就业工作大会上交流分享。(本报记者 夏静 本报通讯员 潘阿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