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10月15日 星期一

    贵州:民族传统体育走进校园

    《 光明日报 》( 2012年10月15日   05 版)

        贵州省有一个被媒体称为“61块奖牌托起的村庄”,这就是安顺市普定县猴场乡的仙马村。这个仅有289户苗家人的村寨有一支仙马射弩队,在省级、国家级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大放异彩,先后摘得了61块奖牌。

        如今仙马射弩队的神射手们走进了校园。在猴场乡民族中学,体育课上、放学后,学校操场上随处可见孩子们射弩的身影。猴场乡民族中学初三学生陶金艳稳稳地端住标准弩,一剑射出正中靶心,嘴角露出甜甜的笑。她告诉记者,她的妈妈也是射弩运动员,只是自己更幸运,从小就可以在校园里练习。更让她骄傲的是,他的教练是两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金牌得主王仁爱。

        在猴场乡民族中学,射弩实际上已经成为学校体育教学的必修内容,无论是苗族还是其他民族学生,都需要学习射弩。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这是贵州省加强民族传统体育的一项重要举措。

        在贵州,民族传统体育不仅走进了校园,还成了校园文化一部分。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瑶山民族中学校园里有一个醒目的陀螺雕塑,学校运动场周围的墙上也贴满了陀螺文化相关的知识介绍。学校已经举办了两届“陀螺文化节”,校长潘永超告诉记者,“我们希望在文化节上,通过作文竞赛和演讲比赛,陀螺书画摄影展和形式多样的陀螺竞赛,让陀螺这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走到孩子们的心里去。”据潘永超介绍,曾率队获得第八届、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团体冠军的谢友明被聘请为这个学校的陀螺教师。在初一年级学生的体育课程中,有一半内容和陀螺相关,所有老师每星期也要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安排一至两次的陀螺训练。

        校园也为贵州体育界输送了优秀人才。记者在下司民族中学学校门前的清水江边看到:几个少年每人脚踩一根碗口粗的竹子,漂浮在江水之中,骑立坐卧十分自如,每人手里再拿着一根可手的竹竿当作桨,左右划水,疾驰如船——这便是贵州的“独竹漂”绝技。2007年6月,麻江县在黔东南州体育局、民宗局和县体育中心的支持下,引进这一项目,成立了一支“独竹漂”队伍。队员是从下司中学初一、初二年级中具备游泳能力、身体健康、体质较好的学生中选拔而出。2011年,“独竹漂”被列为第九届全国民族运动会的比赛项目,拔得头筹的胡朝贵就毕业于下司中学。

        政策支持成为校园传统体育项目成长的沃土。2004年6月,贵州省民宗委、省体育局、省教育厅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少数民族体育工作的意见》,该意见提出的第一个目标就是“2004年,各地(州、市)选择具备条件的学校,将民族传统体育纳入体育课试点教学内容,2005年以后逐步推开,力争到2008年在全省民族地区学校全面推行”。随着该意见的逐步落实,到目前,贵州省已经有4500多所学校开展了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活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项目基地已经达到37个,基本涵盖了所有本科院校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县。

        贵州省民委副主任吴建民说,包括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在内的一系列举措,使贵州民族体育工作迈上了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管理的轨道,省民运会的规模一届比一届大,竞赛和表演项目数量一届比一届多,竞技和表演水平一届比一届高,选拔、培养、发现了一大批少数民族体育人才,一批具有民族特色、地区风格、娱乐情趣和体育效果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得到挖掘、整理、传承和提高。(本报记者 柳 霞 柳 路)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