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10月14日 星期日

    文化强市百城行(68)

    北海:从文化中汲取“原动力”

    《 光明日报 》( 2012年10月14日   04 版)
    北海银滩“潮”雕
    民间艺术“老杨公” 摄于北海合浦 李闰摄
    合浦县海角亭建筑 周国强摄

        ■北海市委书记王小东:一个城市发展必须得到产业的支撑,而文化则是推动其发展的动力源泉。

     

        ■北海市市长周家斌:努力促进文化与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科技创新的融合。

     

        主持人语

     

        在中国大陆南部,有一座城市,以海而名,因港而兴。从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到清末通商口岸,从沿海开放城市到北部湾经济区重要成员,经历了潮涨潮落的北海,正擎起文化自觉的猎猎旗帜,以前所未有的自信、从容姿态走向未来,续写更加壮美辉煌的新篇章。本期《文化强市百城行》专栏走进广西北海市。

     

        ——栏目主持人 杨 亮 

     

        文化激发城市科学发展活力

     

        北海有历史吗?北海有文化吗?

     

        上个世纪80年代末,曾经盛行一种说法:北海是从一个小渔村成长起来的年轻城市,没有什么文化内涵。这曾经在全市掀起一场热烈的讨论,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

     

        其实,2000多年前,北海便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海外文明在这里“登岸入室”,摇曳生姿;中原文明则随着大国商人自信的脚步,从黄土高原走向海洋。但进入到改革开放新时代,这颗北部湾畔的明珠并没有散发出应有的光芒。

     

        2009年初,面对呼啸而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刚刚履新的北海市委书记王小东研判形势后,一针见血地指出:“发展的断层,其实是文化的断裂。历史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精神源头,只有从历史文化中汲取科学发展的动力,才能培育城市发展的内驱力和生命力,实现跨越发展。”

     

        深刻认识自身历史悠久的开放进程,把文化的影响力变成城市的竞争力,北海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战役首先打响。一张“申名”时间表见证了当时的紧张与忙碌:

     

        2009年5月,北海市委、市政府同意批准《关于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工作的实施意见》;2009年10月前为论证及准备阶段,2009年10月至2010年3月为申报与规划编制阶段;2010年4月至11月为具体实施、巩固提高与验收阶段。

     

        这个过程,像极了“三级跳”。从准备、实施到最后成功获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历时仅18个月时间,但成绩却有目共睹。在所有申报城市递交的文本中,《北海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本》排名第一,被专家推荐为其他申报城市的范本!

     

        2010年11月9日,立冬甫至,寒风飒飒。北海市一举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喜讯传来,温暖全城。这意味着,担负着国家重大时代使命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在整个中国大陆北部湾城市群中,有了迄今为止唯一一个历史文化名城。

     

        从质疑,到发现,到接受,到主动融入……北海人也在这场“寻根”之旅中,找到了对家乡的无限热爱。“在北海住了几十年了,现在才发现这座城市这么美丽,真的很庆幸自己是北海人。”老大爷刘毅光由衷赞叹。

     

        以此为支点,2011年9月北海决定实施海上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目前,这一工作已顺利通过国家文物局的初步审核,进入专家组书面评估和现场考察阶段。

     

        文化自信激活城市活力

     

        在一次次梳理历史文脉,挖掘历史文化富矿中,北海人的内心世界也在悄然成长,变得前所未有的自信。这样的自信,从烟波浩淼中,从满眼葱茏中,从无处不在的文物古迹中飘溢出来,沁入到人们的每个毛孔。

     

        由此,北海追逐梦想的脚步在不断加快,一个个跨越发展的活力源泉被激活。中电北海产业园2009年实现“当年开工、当年建成、当年招商、当年投产”;年产160万吨镍铬合金新材料项目一期13个月建成投产,北海炼油异地改造年产20万吨的聚丙烯项目18个月建成……

     

        而打造北部湾“硅谷”,更是北海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浓墨重彩的一笔。

     

        自北海市5年前成功引进中国电子行业龙头——中国电子工业集团入驻北海市工业园区后,广西首个专业化电子信息产业基地起航,并迅速吸引整个产业链进驻,形成聚集效应。如今,走进中国电子北海产业园和北海出口加工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扑面而来:冠捷科技、朗科科技、三诺电子等知名企业纷纷进驻;全球最大的台式电脑光驱生产企业台湾光宝集团北海项目2009年底投产后,2010年就成为广西第一出口大户,并带动10多个上下游企业到北海投资……

     

        在短短两年多时间里,以中电北海产业园为核心的北海电子信息产业,创造了多个“广西第一”:广西第一块笔记本计算机电池、第一台电脑电源在北海生产;广西第一台LED自适应显示器、广西第一台液晶电视下线;研发试产了广西第一盏LED灯……2011年,北海电子信息产业产值从2008年的76.78亿元猛增至300亿元,电子制造业产值约占全区总额的2/3左右!

     

        文化生产力的发展和提升,文化自信的充盈与释放,引领着北海进入产业带动跨越发展的新阶段。目前,北海现代化工业初具规模,形成了电子信息、石油工、临港新材料三大产业,并加速向千亿元产业发展。2011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96.6亿元,同比增长18.2%,增幅为2006年以来最高水平。

     

        文化民生惠及百姓生活

     

        在“北海历史文化大家谈专题讲座”现场,一位刚到北海工作不久的小伙子向主讲者提出,他第一次听说苏东坡曾在此逗留,希望能进一步了解苏东坡与北海的关系。主讲者当场以“此心安处是吾乡”为题,简介了苏东坡在北海合浦的20个故事篇目,让这位“新北海人”加深了对北海历史文化的印象。

     

        这是“北海历史文化宣传月”活动的一个剪影。自2010年5月启动以来,这一活动像“磁铁”般深深地吸引着百姓目光。一些细节令人动容:大展演上,全场座无虚席,谢幕时观众激动地站起来,对精彩的演出报以热烈的掌声;许多市民认真对照活动安排表,风雨无阻地赶赴每一场文化活动……

     

        向传统文化致敬,也不排除文化创新。为更好地服务读者,北海市图书馆自筹资金建设了手机图书馆,这是广西地市级中第一家手机图书馆。“课余时间我都经常上去看看,很方便,也很快捷。现在我都把页面收藏起来了,这样便于手机搜索。” 北海市广播电视大学学生王静告诉记者。

     

        文化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也让他们在享受文化中陶冶情操,提升文化素质,从而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

     

        从2009年起,北海市连续实施3年“民生路网工程”,到今年春节后陆续完成36条“断头路”、“烂尾路”,涉及拆迁户超过600户,拆迁面积超过10.2万平方米,却没有发生一起群众上访事件。不少上世纪90年代初在北海房地产开发大潮中退去的外地客商,近年来纷纷重返北海置业定居。从福建回北海创业的李子福坦言:“现在的北海,因为文化的挖掘和弘扬更具魅力,让我们这些外来客找到了安居乐业的自信!”

     

        (本报记者 刘 昆  通讯员 于 敏 张 阳)

     

        专家点评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西有突出贡献专家 彭匈

     

        常言道,树大根必深,根深叶方茂。城市是一棵树,文化就是它的根。那年我站在冠头岭上,面朝大海,迎着猎猎海风。“什么风把你吹来了?”一句寻常的话,在这里便有了穿越时空的答案:是大汉雄风啊!登高骋目千樯立,凌空听潮万马嘶。白云与风帆,链接成了一条乘风破浪的海上丝绸之路。完全可以想见当年船舶来往的繁忙,听见号子响遏行云的高吭,还听见王勃在涠洲岛上的低吟浅唱,苏东坡在合浦海角亭挥毫写下“万里瞻天”的牌匾……北海人文荟萃,北海历史丰赡。

     

        文化树立自信,文化凝聚人心,文化启迪智慧,文化点燃激情。北海的领导有眼力,有襟怀。他们的不懈努力,让人们隐隐地看见了一条新世纪的丝绸之路在大海中延伸。北海港千帆竞发,把中华文明的硕果载向世界;北海港张开双臂,把世界文明的结晶充分引进。人们将欣喜地看见,北海,这座古老海滨的城市,如同一棵泽被四野的参天大树,因为有着深厚而强大的根系,而焕发出光彩夺目的勃勃生机。

     

        专栏编辑 杨 亮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