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10月14日 星期日

    百村百乡行67

    古县:“文化粮仓”堆满“福”

    《 光明日报 》( 2012年10月14日   02 版)
    图为绣娘在交流布老虎制作经验技巧。

    CFP

        来到晋南的古县,令人惊喜的是,这里处处可闻读书声,“书香家庭”、“书香乡村”、“书香机关”、“书香学校”、“书香企业”……城镇乡村都浸润在“书香”中。

     

        “书香”伴着“生活”飞

     

        走进林壑幽深、白云环绕的张才村,步入农民张玉贵家的小院,土窑洞的大门上挂着的“金玉书庄”的牌子格外醒目。窑洞内的书架上,整齐地摆放着文学、科技、法律、医学等各类书籍。前来看书、借书的人络绎不绝。在这里,有的村民兴头一来,聚在一起唠起了三国、水浒;还有的捧着书本,三五成群交流起种植、养殖的事儿。

     

        “土埋金子发了光,翡翠宝玉出库房;地下藏书摆上架,小小山庄飘书香”,正在忙前忙后的张玉贵高兴地说,“县里出资5万元,帮我把土窑洞改造成了图书屋,实现了我多年的梦想。这里已成乡亲们学习知识、开阔眼界的好去处。”

     

        走在县城文化街上,一眼就看到这里的地标性文化设施——国家一级标准图书馆,高6层,建设面积3200平方米,里面分门别类地设有10个阅览室和10个藏书室、一个培训室,众多居民在聚精会神地阅览各种书籍。县文体广新局局长尚立春介绍说,这里总藏书量达到了20万册,向公众免费开放,以“一卡通用”和“通借通还”的借阅形式,不断增加人们的阅读量,阅读人数也一天天增加。

     

        “生活”因“文化”而精彩

     

        “一城青山半城湖”,当地人这样描述小巧、精致、整洁的古县县城。站在高处俯瞰,只见城在山中,而水在城中,偌大的相如公园几乎占了县城的一半。在显眼处,记者看到这样一段文字:依托一座山——霍山,养艳一朵花——牡丹,扮靓一座城——县城,对接一棵树——洪洞大槐树,推广一个人——蔺相如。

     

        碧波悠悠的涧河两岸,成为读书、健身的十里长廊,这里歌声阵阵,书声琅琅;保存着完整古建筑的张家大院,展示着民俗风情,石磨豆腐、磨面、碾米、纺线、织布等民俗活动,让人体验到农耕文化的魅力;集科普、教育、休闲为一体的现代农业观光示范园,色彩纷呈,展示出现代农业科技的魅力……

     

        在占地1500平方米的县文化馆里,各种乐器、音响设备和健身器材应有尽有;在有着3000平方米的县体育馆里,有标准塑胶篮球场1块、乒乓球室2个、羽毛球塑胶场地3块。据介绍,这两个场馆全都面向群众免费开放,月接待群众达到1万人次。在“书香型家庭”里,有图书专柜,有家庭才艺表演、读书竞赛等,农民自己所藏图书与邻里共享,共同学习知识、提高业务技能、丰富精神内涵。

     

        百姓的生活越过越滋润。这里有“千年第一白牡丹”以及各类名贵牡丹数十万株,暮春花开时节,姹紫嫣红,漫山遍野。牡丹节期间举办了“咏牡丹”笔会、“牡丹韵,岳阳情”书画展、“花之韵”摄影比赛、“牡丹杯”钓鱼比赛等各种文化赛事,还邀请民间戏曲、杂技等剧团前来助兴,著名作家赏花笔会、百名学子画牡丹、CBA篮球精英赛、全国健美操邀请赛、全国自行车邀请赛等大型文体活动,增添了浓浓的文化韵味。

     

        凭“文化”抖起“精气神”

     

        文化给力,传统的手工艺产品十字绣、土织布、布老虎、绣花鞋等,一下子充满了灵气,一个个增添了美学价值,成为古县文化产业的一道风景线。县教育科技局局长赵贤义说:“让知识成为力量,县里拨付专项资金来培训‘绣娘’,建设基地,很多传统的手工艺产品被很快挖掘出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品,2011年手工艺品的营业额达到200万元。”

     

        为农民构筑“文化粮仓”。古县以“农家书屋”为阵地,大力实施农民培训工程。古阳镇把核桃、大棚蔬菜种植等特色产业栽培和管理作为培训重点;旧县镇、永乐乡把小杂粮优质种植作为培训主攻方向,真正做到了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因地施材,以人施教。

     

        “文化”让人们抖起精气神,催生出的“春媳妇”土布鞋协会,让200余名妇女联起手来,从事土布鞋的制作。同时,“锦织”土织布协会、红梅布艺协会、“俏姑娘”编织协会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全县有5000余名妇女从事手工布艺制作,产品销往北京、广州、韩国、日本等国内外城市。

     

        行走在古县,随时都有惊奇的发现,核桃加工厂里琳琅满目的核桃产品、牡丹园里亭亭玉立的千年白牡丹、“俏春姑”作坊里栩栩如生的手工艺制品、观光园里叹为观止的现代农业科技、农家院里诙谐幽默的“二鬼摔跤”、农民舞台上原汁原味的八音会……特色文化催生了各类文化产品。融资6亿元,打造的牡丹景区和石壁河流域,形成崭新景观,已先后接待游客110万人次,累计实现旅游收入超亿元,景区沿线村庄的第三产业,也如雨后春笋般地兴起。

     

        (本报记者 邢兆远 李建斌)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