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10月12日 星期五

    党建巡礼(11)

    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成效显著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10月12日 13版)

        党的十六大特别是十七大以来,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认真落实“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战略任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统筹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显著增强,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思想政治保证、执政能力保证和科学发展素质保证。回眸这些年,一个更加开放、更具活力、更有实效的中国特色干部教育培训体系正在加速建立。

        拓展培训渠道 按照大教育、大培训的要求,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进一步整合资源,建立起更加开放、更有活力的干部教育培训格局。同时坚持专兼结合,面向社会公开选拔、积极培训专职教师,积极探索建立符合干部教育培训特点的师资准入和退出机制。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教学水平、管理服务、社会影响全面提升。干部教育培训“浦东模式”、“井冈山模式”、“延安模式”逐步确立。2009年,中央组织部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13所高校设立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充分利用高校优质资源为干部培训服务。各省区市共建立省级高校培训基地140多所,累计培训干部40多万人次。网络培训、境外培训也逐步成为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趋势。

        提升培训质量 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通过详细的需求调研,在准确把握组织需求、岗位需求和干部需求的基础上设计培训内容,突出理论武装、党性教育和任职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干部教育培训质量。

        按照中央“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的要求,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作为中心培训内容,帮助各级干部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近五年来,以“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保持优良作风”为主题的大规模集中轮训,培训了省部级后备干部1207人次、厅局级干部21000多人次。中国井冈山、延安干部学院建成以来,对10余万县处级以上干部进行了党性教育培训。

        保证培训实效 从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到县委书记集中轮训,再到基层干部“科学发展主题培训行动计划”,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关于2008—2012年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的实施意见》的要求,突出抓好集中轮训、组织调训和专题培训。

        十七大以来,中央组织部直接调训干部4.3万多人次,各地也结合实际加强了专题培训。这些培训项目或研究重大问题、统一思想认识,或贯彻中央要求、推动基层落实,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问卷调查显示,76.4%的党政机关干部、80.8%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认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服务科学发展、服务干部成长的效果“明显”或“较好”。

        典型案例——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立足发展定位,探索出了一条党史教育、党性教育和党的建设实际经验教育的新路子。学院以建设特色品牌课程为目标,在课程设置上,着力抓现场教学、课堂讲授、社会实践三大类课程,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培训吸引力和感染力不断增强。可以说,学院充分利用延安的独特革命历史资源,在学习和汲取以往党性教育好的经验和做法的同时,走出了一条把资源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的内涵式党性教育培训之路,初步形成了干部教育培训的“延安模式”。

        专家观点——

        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室研究员徐珂:我们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干部教育培训,每到重大历史转折时期,总是把干部教育培训放到突出重要位置。十六大以来特别是近五年来,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得到了长足发展,规模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升、渠道不断拓宽、实效不断增强,较圆满地完成了中央交办的各项任务,为保证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与此同时,我们应当更加清醒地看到,探索和把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规律,创新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实践,提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质量和效益,是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职责所在,也是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永恒主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十八大的胜利召开,对干部队伍素质和能力、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要求将越来越高。

        (本报记者 李 可 本报见习记者 周洪双)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